家校合作下的小学生劳动教育实施策略

时间:2023-10-05


李春梅

 

素质教育背景下,教材知识的学习已经无法满足小学生的成长需求,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培养成为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凸显劳动教育的重要性,促使学生养成热爱劳动的精神品质。家校合作视域下劳动教育的开展要求校方加强与家庭的联系,明确各自的职责,在双方的默契配合下激发学生的劳动意识,促进个人综合素养的提高。

 

一、小学生劳动教育的目的和重要性

(一)劳动教育的目的

现代社会的大部分家庭中,小学生习惯了养尊处优的生活,衣食住行由父母全权负责,家务活对他们来说更是形同摆设,每天只有学习和娱乐这两件事情。父母在满足其物质条件的同时也存在过度溺爱的情况,不让孩子插手家务,甚至连最基本的自理事务都不作要求,导致孩子的劳动观念薄弱,且不具备相应的动手能力,日后离开家庭独立进入社会后很难快速适应,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综合素养的形成。而学校开展劳动教育就是为了锻炼他们的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拥有自理能力的同时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打破家庭塑造的“保护伞”,切实提高小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劳动精神。这个过程中他们能够通过自己的付出感受劳动的艰辛,强化身体素质的同时完成情感上的升华,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有利于日后长远的发展。

(二)劳动教育的重要性

1.提高综合素养。

现阶段的小学教育中,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部分教师过于重视智育,耗费大量精力用于理论知识的传授,以提高成绩为目的展开教学。家长亦是如此,给孩子布置大量的学习任务,却没有意识到劳动教育的重要性。考虑到学生的发展规律,小学阶段正是接受教育的最佳时期,在这个过程中渗透劳动教育有利于帮助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以更加饱满的状态面对未来的学习生活。同时,也能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塑造不畏艰难、坚持不懈的精神品质,并将其应用于实际中,日后遇到困难不会轻言放弃,将劳动的价值发挥到最大。由此可见,劳动教育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很大帮助,能够培养他们逐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促进综合素养的进一步提高。

2.推动社会进步。

小学生是国家发展的希望,是社会主义的接班人,他们接受的教育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劳动教育能够帮助他们形成吃苦耐劳的精神,日后可以顺利地面对各种挑战,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在学校开展劳动教育时,家长应做好配合工作,与教师共同监督相关实践活动的开展,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为日后的学习做好铺垫。并且劳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个人的思维意识和创新精神,对智力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教师可以组织具体的实践活动,通过参与活动在学生幼小的心里种下劳动的种子,使其发自内心地意识到劳动的必要性,并将其落实到生活中,切实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对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二、家校合作下的小学生劳动教育实施策略

(一)讲解说教,形成热爱劳动的导向

讲解说教是目前小学阶段被广泛应用的一种教学模式,引导学生提高对劳动的重视程度,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逐渐养成热爱劳动的精神品质。对小学生而言,实践活动的用心程度取决于它是否具有趣味性,若是能够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便是成功打下了劳动教育的基础。教师可以利用班会时间开展“我爱劳动”的活动,针对它的内涵和实践方向进行热烈的讨论。而后借助亲身经历或是在互联网中收集的与劳动有关的故事加以介绍,起到吸引学生注意力的作用,让他们的精神保持高度集中,对劳动形成初步的认知。而后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收集与劳动有关的诗句,派出一名代表参加朗诵比赛,近距离感受中华美德的熏陶,以此提高自身的劳动技能。教师可以利用大家喜闻乐见的方式展开具体的活动,激发学生劳动兴趣的同时完成思想上的升华,形成热爱劳动的导向。

此外,为了将劳动精神更好地渗透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教师应将家校共育落实到实践,通过举办家长会的方式让家长提高对学生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首先,教师要了解家长对劳动的看法,便于给出针对性建议,解决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其次,邀请家长代表发言,针对劳动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积极与他人交流,发现自身管理方式上的误区,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积极配合教师布置的各项任务,起到监督的作用,在双方的默契配合下共同促进学生劳动素养的提高。最后,由教师对本次家长会的内容加以整合,明确双方在劳动教育中的职责,促使学生成为一名有道德、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二)榜样激励,树立热爱劳动的理念

小学生受到自身年龄的限制,具有较强的模仿意识,对新鲜事物的认知停留在他人的言谈举止中,教师是在学校中与学生接触时间最久的人,他们的一举一动都能够起到影响作用。因此,在课堂中教师应严格要求自己,发挥出榜样的示范作用,以此激励学生树立热爱劳动的理念。比方说,在班级进行大扫除时,一些脏活累活很少有人愿意主动承担,这时教师要挺身而出,身体力行地告诉大家班级是一个整体,需要所有同学的共同维护,秉持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感染更多人,促使大家纷纷加入劳动中,提高活动效率的同时提高了班级凝聚力,推动了劳动教育的发展。或是由教师介绍现实生活中热爱劳动的真实案例,详细解说事情发生的经过,播放对应的视频资料,在视觉和听觉的刺激下完成思想上的升华,发挥出榜样的示范作用,感受到劳动的必要性。

此外,家庭教育也不容忽视,家长自身的行为能够影响孩子的一生,教师应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在双重教育下提升他们的劳动技能。家庭中劳动精神的培养主要体现在家务方面,当孩子主动提出想要参与时,家长应积极邀请他们加入,示范标准的动作,在家校共同努力下打造出温馨和谐的环境。其中,父母应起到榜样的示范作用,包括在家中积极做家务,饭后第一时间收拾碗筷,坚决不拖沓;地面有脏东西也要及时清理,营造干净的环境;洗好的衣物及时晾晒等,保持家里的卫生情况,成为孩子的榜样。久而久之家长的行为会起到言传身教的效果,孩子也会以家长为榜样热爱劳动,养成爱干净讲卫生的好习惯。通过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为学生树立榜样激励作用,潜移默化中完成劳动教育的渗透。

(三)环境影响,创设热爱劳动的氛围

1.创设热爱劳动的校园氛围。

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学生每天在校园中学习和娱乐,周围的一草一木都在陪伴他们成长。为了加强劳动教育的质量,教师可以创设热爱劳动的校园氛围,在无形中帮助他们提升实践技能。比如,在教学楼的走廊张贴与劳动有关的名人名言或是真实存在的故事,学生每天上下楼时都能第一时间看到并受到鼓舞,通过这样的方式提高对劳动的重视程度,促使学生主动加入具体实践中,彰显劳动的重要性。学校也可以利用广播电台、微信公众号、校园网等途径大力宣扬热爱劳动,课间活动时播放与劳动有关的信息,使得全校师生都能接受思想上的洗礼。同时可以指认专门人员负责管理微信公众号和校园网络,定期推送相关信息,让家长能够在第一时间了解到学校的劳动资讯,并积极配合各项活动的开展,为家校共育做好铺垫。

除此之外,教师还应重视班级劳动氛围的营造。在教室中选择单独的一片区域作为“劳动角”,摆放大扫除时需要用到的工具,并将对着的墙壁设置为“劳动墙”,将近期表现突出同学的名字加以展示,起到鼓励的作用。或是让他们将具体的事情通过写作文的形式张贴,激励班级同学向其学习,在好胜心的驱使下形成良好的劳动氛围。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制作与劳动有关的手抄报,挑选优秀作品加以展示,使他们对劳动形成正确的理念,愿意主动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中。通过评选的方式对大家的表现进行表彰,“劳动达人”“最佳劳模”等称号都是努力的象征,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劳动技能。

2.创设热爱劳动的家庭氛围。

虽然学校是教育的主要途径,但是家庭作为孩子生活的地方也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在家校共育理念得到落实后,教师应积极向家长传授正确的教育理念,让他们意识到劳动的重要性,回到家中才能更好地营造氛围。家长会是有效的方法之一,以劳动为主题让他们知道应该给孩子充足的锻炼机会,并用心观察孩子平日里的一举一动,若是他们对某项劳动表达出想要尝试的意愿后应给予大力支持,并创设出舒适的劳动氛围,让孩子在亲身体验中学会如何做家务。或是提前收集与家庭劳动教育相关的内容发送到班级群里,家长们认真阅读具体内容,掌握科学的管理方式,全力打造热爱劳动的家庭氛围。

首先,可以制定明确的家规,结合孩子的实际情况安排具体的活动,比方说“自己整理书包”“每天起床后主动叠被”“每位家庭成员轮流收拾碗筷、倒垃圾”等,让孩子参与做家务,严格按照时间表劳动,发挥自身的价值为家庭的卫生环境做出贡献。其次,家长应合理安排任务,避免过于沉重的负担给他们带去压力,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劳动应建立在孩子已经完成学业任务的基础上,利用课余时间实践,这样不仅能够锻炼孩子的身体,还可以缓解学习中紧张的情绪。在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努力下为学生构建舒适的氛围,使他们既能树立热爱劳动的理念,又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强化措施,确保劳动教育的落实

小学阶段是培养个人能力的最佳时期,在学生对劳动有了初步的认知后,教师应以严格的标准要求他们的具体行为,真正意义上提高劳动技能。针对各个年龄段的学生有不同的教育方式,低年级的学生受到体能的限制,只需要认真完成值日即可,认真对待每一次的清扫任务,保护班级的基本卫生情况,在家庭中则要独立完成力所能及的事情。中年级段的学生在校期间可以参与大扫除活动,由教师负责分配任务,以小组的形式实施,扫地、拖地、擦黑板、倒垃圾等都有专门的人员负责,为班级的卫生情况贡献自己的力量。在家庭中秉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原则,每天写完作业后主动收拾书包,脱下的衣服挂到衣柜中,饭后主动洗水果等,不给父母增加额外的负担。

对高年级的学生而言,身体和心理发育已趋向成熟,具备一定的劳动能力,教师可以带领他们打扫校园和公共器材,或是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到学校周边的社区开展献爱心活动,为居民们清扫垃圾,铲除墙壁上的小广告等,鼓励学生养成热爱劳动的品质,并且将这种精神传承下去,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在家庭中家长可要求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做饭之前帮忙洗菜、饭后主动拖地,或是练习简单的家常菜,拥有一技之能,为日后的独立生活做好准备。家长和教师要规定学生在一定时间内完成劳动,树立时间观念,杜绝拖延和懒散,确保劳动教育的落实。

(五)多元评价,促成劳动习惯的养成

小学生的身心发育尚未完全成熟,还停留在渴望得到他人关注的年龄段,评价便成为增强劳动意识的有效方式。在传统的评价过程中,多是以教师为主体,凭借个人的想法进行点评,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对学生劳动技能的提升起不到促进作用。为了改善当前现状,教师应完善评价体系,采用多元化的方式帮助学生提高劳动水平,促进良好习惯的养成。因此,教师可以在评价过程中加入自评和互评的环节,让学生能够快速发现自身的不足之处,并提供针对性的改进意见,促进劳动习惯的养成。比方说,在某次实践活动结束后,教师引导大家对自己的表现进行总结,在反思中能够发现问题所在,避免日后再次出现。而后要求同学之间互相点评,以旁观者的角度加以分析,能够得到不同的答案,有利于劳动技能的进步。

在家庭教育中,若是学生完成了某项劳动,家长应在第一时间给予鼓励,但是要注意语言的使用。比方说“你真棒”“做得真好”这样苍白无力的话语起不到较好的激励效果。因此,家长可以采用适当的实物奖励,以积分制的形式鼓励孩子积极做家务。例如制定一张表张贴在冰箱上,洗碗、拖地、倒垃圾等每做一件事情可以累积一分,到了一定的分数可以兑换心仪的礼物,有文具盒、书包、玩具、课外书等。在这样的激励下他们愿意主动加入劳动中,即便没有家长的督促也会自觉完成任务。但是,有些孩子为了得到礼物而忽略了劳动的质量,只为了积攒分数并没有认真对待家务。所以,家长应制定完善的奖惩制度,有奖励就要有对应的惩罚,若是发现某次劳动质量不过关,要扣除双倍的分数,以此保证劳动的质量。通过教师与家长的默契配合将多元化评价方法的价值发挥到最大,逐渐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促进个人综合素养的提升。

 

三、结语

综上所述,家校合作的方式在小学生劳动教育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多元化的活动不仅能够吸引他们主动加入劳动中,还会在无形中强化劳动技能,养成热爱劳动的思想观念,从而形成健康的身体素质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达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对日后的独立生活起到促进作用。

 

摘自《家长》202312期有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