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怎么变成了“恶俗”?

时间:2023-09-27


陈宏

 

云南傣族傣历新年的泼水节,原本寓意着祝福,今年重启后,吸引了大量游客前往。但热闹之余,这些天也传出了让人愤慨的新闻:一些男性围攻开着电瓶车经过的年轻女性,导致对方人仰车翻,或者手持大水枪对着年轻女性隐私部位泼水,甚至还去撕扯对方的雨衣。祝福变成了赤裸裸的性骚扰,不少网友疾呼:应该取消这已经变味的泼水节!

这当然是气话。这个传统民俗,原本代表着美好。事实上,云南瑞丽市傣学学会办公室主任也恍就表示,泼水节作为傣族的传统大节日,从来都不是这样“打水仗式泼水”,而是伸手在小水桶里舀水,泼向对方的双肩,以表祝福,“提一小桶水可以用一天。”

这样美好的节日,怎么就变了味?随着时代的发展,泼水节已经不仅仅是傣族人过节的仪式了。玩水本来就是人类的天性,在被浇得浑身湿透的时候,压力被释放,快乐可以加倍,这也吸引了大量的外部游客涌入。他们并不一定都了解泼水的深层意义,而只是理解了字面意思——泼水?那是不是可以用大桶大缸甚至高压水枪?而随着一些别有目的的猥琐之人的掺和,这个节日近年来更是爆出了“用热水泼人”“骚扰年轻女性”的负面新闻。

这些在泼水节上爆出的恶劣行径,和结婚闹洞房屡屡爆出的“伴娘被扒衣服”丑闻,同样令人愤怒。但对于传统民俗,我们自然不能一禁了之。文化普及、法律威慑和公众监督,应该三管齐下。

文化普及,自然是在游客进入泼水节区域前,就通过社交媒体、机场车站等公共场所,对泼水节的历史脉络进行解读。虽然存在游客都想通过玩水来放松的客观情况,但需要让大家知道,真正的泼水节文化是什么内涵和尺度。

法律威慑,目前地方政府部门主要做了一半工作。其实,泼水节前夕,云南多地包括西双版纳、芒市、陇川等发布相关规定文明泼水,严禁以泼水为名侮辱调戏妇女,杜绝使用汽车装载水源、高压水枪、水气球、塑料袋盛水等粗鲁泼水行为和伤害性方式泼水。但这些规定的界定标准、恶行的证据采集以及后续处罚措施,都有待细化,威慑力有待加强。建议在泼水比较盛行的区域进行醒目警示,增加视频监控力度,增加警务人员巡查频次,让心怀不轨者不敢乱来,让受害者有意识、有条件第一时间报警处理。

此外,公众监督不可或缺。通过立体式宣传,让民众了解到,这些害群之马的举动,将损害到泼水节的声誉,损害到当地的旅游形象,也就直接影响到从业者的收入。同时,鼓励公众对明显涉嫌违法违规的行为进行举报,让这些别有用心者犯错甚至犯罪的成本升到最高。

传统节日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文明的活化石,具有重大的人文意义。对打着民俗的幌子耍流氓的行为,我们只有“零容忍”,才能让它更健康地在新时代传承下去。莫让美好变糟粕,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

 

摘自《恋爱婚姻家庭》上半月2023年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