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合力帮孩子学好古诗文

时间:2023-09-27


陈映华

 

我国有着悠久的传统文化,古诗文是其中璀璨的教育资源。由于古诗文语言表达凝练抽象且极具意境美,在现实教学中不容易被学生理解、接受、运用。因此,很多家长反映孩子学习古诗文难度较大,兴趣不高,成绩提升不明显。

 

古诗文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传统文化教育不够深入。我国对传统文化教育十分重视,但是教育界对古诗文教学工作的深入挖掘和研究还不够深入。一方面,古诗文在教学中的表现形式和内容比较单一,难以吸引小学生进行多方面思考;另一方面,学生对古诗文缺乏充分了解,受自身知识水平和文化素养所限,影响课堂学习效果。在家庭中,很多家长比较重视孩子的英语、数学、识字等能力,忽视古诗文的熏陶;有的家长本身缺乏对古诗文的了解,无法和孩子探讨古诗文的内涵,仅仅停留在让孩子背诵的层面。

缺乏有效的衔接。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通常会采取知识单元、综合性学习等多种教学方式,然而这些方式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别。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很容易因为接受能力较差而无法有效完成学习任务,从而影响到古诗文的学习效果和学习兴趣。同时,部分教学方法过于死板抽象,导致学生难以理解课文的含义,使学生没有办法充分掌握古文知识。据笔者开展的一项校内调查显示,很多家长在孩子学龄前比较重视古诗文学习,孩子上学后随着年级增长以及古诗文学习难度增加,很多家长想辅导有心无力,家中不再或很少提及古诗文内容和传统文化。同时,很多家长的辅导还停留在让孩子背诵、记忆、默写古诗文阶段,很少帮助孩子阐释古诗文的意思,更少引入传统文化背景和了解作者生活的时代、地域,从而使孩子的古诗文素养停留在浅层次。

 

在古诗文学习中进行传统文化渗透

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们提高语文素养,而且能使学生获得优秀的人文素养,明显提升语文学习水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讲解与提问的方式,增加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与情感体验,在对古诗文中出现的各种情境进行深入分析后,可以让学生通过语言、想象等方式了解古诗词的意境美。还可以对古诗文给予更多赏析、更多解释,使学生能够感受到文字背后所蕴藏的历史与文化价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华儿女永远的精神财富,是国家文化自信的重要基础,更是中华民族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文化根基。家庭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孩子学习、生活和交往的主要环境,影响着孩子个性、人格的发展。在家庭教育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培养青少年高尚品格、全面提升核心素养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家长要善于挖掘传统文化中的教育元素,使之与现代家庭教育相融合,促进孩子的成长成才。例如:古诗文学习涵盖了古诗词、格言警句、名句名篇等内容,丰富多彩的学习资源为实现传统文化渗透提供了便利条件。平时,家长可以适时地给孩子们提供一些接触机会,营造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

在教育过程中,家长要以身作则,根据孩子的兴趣和需要适当地引用古诗文进行教育引导,培养孩子孝顺父母、尊敬长辈等良好品质。比如,传统节日是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春节、元宵节、清明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都围绕着“情”字营造团圆氛围。在这些重大传统节日里,家庭成员可以举行一些家庭交流活动,引入一些经典的古诗文,为孩子讲解这些传统节日的起源。

如古诗《元日》中“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可以说是春节题材诗词中之翘楚;古诗《清明》中“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中所描述的清新的雨景、凄迷的心境,引起了读者们的共鸣;《水调歌头》这首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千古名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表达了作者苏轼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此外,还有《游子吟》中“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所表达的对伟大母爱的感激之情,《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描写的兄弟情,《赠汪伦》中描述的作者与汪伦之间的友情……这些经典古诗文都可以成为家长和孩子平时吟诵的佳作。

此外,学校应积极发挥家校联动作用,鼓励亲子诵读,定期展示亲子诵读成果,邀请家长进行经验分享。低年级学生的家长还能走进课堂和孩子一起创编古诗文亲子课本剧,通过大手拉小手,小手拉大手,一个家庭带动另一个家庭,进而辐射全校每一个家庭,实现了学生古诗文诵读兴趣的提高和阅读习惯的培养。为让学生体会到古诗文诵读的成就感和幸福感,学校为孩子和家长们搭建了广阔的展示交流平台,组织开展好诗推荐、诗歌创作、古诗文亲子剧编演、手抄报评选等各具特色的展示和交流活动,吸引了学生和家长的参与。在组织学生开展古诗文亲子剧排练时,我们邀请热心家长参与其中,师生、亲子一起分配角色,分析剧本,排练演出,实现对古诗文表达内容的全面认识,为提升语文素养打下基础。

 

利用多媒体增强学习效果

多媒体课件能够更加生动形象地再现古诗文的意境,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诗词所表达的内容与思想,同时也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古诗文的学习。例如:《送薛士昭》一诗中写道:“老境天教重会合,异乡心最惜分违。雁山亲旧如相问,征雁归时我亦归。”这句话就是王十朋的自白。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想象王十朋的样子:穿着朴素、为人谦恭、举止大方、彬彬有礼……体现了王十朋淡泊名利、乐于助人的良好品德。学生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可以发现,王十朋为人谦虚礼让、乐于助人,并且具有家国情怀。在古诗文教学中,我们提倡让孩子提前预习,这时就需要家长给予帮助,支持孩子利用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搜索相关内容。

 

在情境中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

要想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教师应在课堂中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同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与讨论。另外,创设情境还可以通过音乐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播放一些轻松有趣的音乐,引导学生感受诗人所表达的情感与愿望。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家庭教育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应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更不应只是背背唐诗宋词、看看四书五经,而是要多带孩子参观能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遗址和名胜古迹,有能力的家长可以在参观过程中给孩子讲解,真正做到高质量陪伴。若条件不允许,建议用电子导游讲解器来辅助,让孩子在参观时能多感官参与,对历史遗产产生更多的感悟。同时,鼓励并支持孩子参加学校、社区等组织的与优秀传统文化有关的活动,增强切身感受,加深孩子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性认识,让传统文化不断浸润孩子的心灵,促进孩子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

 

摘自《家长》202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