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事总往坏处想,考试不怯场才怪

时间:2022-12-02

遇事总往坏处想,考试不怯场才怪

晓林

 

每次面临重要考试,小森都会失眠,担心自己考砸。考试有多重要,他的心理压力就有多大。虽然结果并不像他担心的那样糟糕,但考试怯场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的发挥……

 

我的预感好像挺准的,感觉自己会出问题,果然考试的时候就应验了

初三男生小森是老师们公认的好学生。他上课认真听讲,积极举手回答老师的提问,按时完成作业,在校内外见到老师总是礼貌地打招呼,学校和班级的各项活动总是积极参加。

美中不足的是,小森的考试成绩不稳定,平时小测验总能名列前茅,一到重要考试就发挥失常,不是粗心大意丢了不该丢的分数,就是没看到试卷背面还有一道大题,总之是冤枉。

眼看中考临近,小森越来越不安。几次模拟考试,他的成绩起伏很大:正常发挥时,他的总成绩名列全班第5名,年级第23名,妥妥的优等生,进重点高中没问题;发挥最糟的那次,他的总成绩名列全班第34名,年级第621名,参照往年的中考录取情况,这样的成绩已经到了落榜的边缘。

班主任担心小森的状态,请小森的妈妈俞女士到学校来商量对策。其实,俞女士早已焦虑不堪,连续一周失眠,苦于找不到帮助儿子的办法。经班主任提醒,第二天一早俞女士就带着小森出现在我的心理咨询室。

俞女士简单介绍了小森的情况,眼巴巴地看着我。小森则像做错事的孩子,低头等待批评。

我笑着缓和气氛:“小森已经是初三学生了,从小学一年级算起,经历的大小考试何止百场,也算是身经百战的老将了,怎么还怯场呢?”

小森不好意思地挠头苦笑:“我的预感好像挺准的,感觉自己会出问题,果然考试的时候就应验了。每次都这样,特准特烦人!”

我问:“如果老师突然发试卷考试,你没时间预感,就能发挥好,是吗?”

“对!”小森毫不犹豫地回答,“同学们都害怕突击考试,但我不怕,因为这样的考试我总能正常发挥,甚至超水平发挥。”

我追问:“那么,你对考试是否有过积极的预感,比如预感自己超水平发挥,获得全班第一名。”

“那是愿望,不是预感。”小森又苦笑,“谁不想考试的时候超水平发挥呢?但不可能心想事成,不能有不现实的想法。老师说,希望越大,失望越大,考生必须有平常心。”

“但是糟糕的预感可不算平常心。”俞女士忍不住插话,“上考场前自我泄气,这不是自寻烦恼吗?”

小森瞪了妈妈一眼,大呼冤枉:“你以为我想这样吗?糟糕的预感一来,赶都赶不走,像一百只苍蝇在我头顶盘旋!有时候,苍蝇甚至能到我的梦里,让我不得安宁!”

我给小森做了几份自测量表,结果是焦虑指数和强迫指数偏高,安全感和自信心都明显偏弱。结合交谈中的观察,我诊断他考试怯场的根本原因不是能力问题,而是心理问题,具体来说是负性自动思维过强。

 

遇事考虑周全是谨慎之策,当然值得称许。但凡事都有一个度,过度了就会走向初衷的对立面

俞女士大惑不解:“负性自动思维是什么?是智商有缺陷吗?”

“跟智商没有关系。”我笑道,“顾名思义,自动化思维是指大脑中自动产生的观念和想法。它们是自动出现的,无须努力就会产生,而且听起来似乎很合理。而负性自动思维,指的是自动产生的观念和想法都是对自己不利的,通俗地说,就是遇事总往坏处想。”

“我就是遇事习惯往坏处想。”俞女士说,“我小的时候,爸妈就经常教育我,遇到事情要‘尽最大的努力,做最坏的打算’,难道这也错了?”

我说:“现实生活中,遇事考虑周全确实可以增强自己面对困难的适应能力,也是谨慎之策,当然值得称许。但凡事都有一个度,过度了就会走向初衷的对立面。考虑周全是为了更好地进取,而不是为了稳妥地逃避,如果考虑的结果是畏敌如虎、退缩不前,那么谨慎之策就变成了逃跑之策,这不是作茧自缚吗?”

小森示意妈妈不要总问傻问题,转而向我请教:“请问阿姨,负性自动思维有哪些表现?我觉得同学们大多有这种思维习惯。”

我告诉他,国内外的心理学家经过长期研究,概括出了负性自动思维的11种常见表现:

1.两极化。非此即彼的极端思维,只注意事物的两极,忽略中间阶段。如:不成功,就是失败。”“不是好人,就是坏蛋。

2.悲观。将自己遭遇到的麻烦看成可怕的,由此陷入极端的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中。如:考不上清华北大,我就彻底完了!”“这次考砸了,老师要放弃我了。

3.过度谦虚。为了不让人说三道四,习惯性地忽略或否定自己的积极表现。如:这次成绩好,是我运气好,下次一定会被打回原形。

4.情绪推理。将糟糕的情绪当作事实来看,并以此决定自己的行为。如:爸爸脸色好难看,他一定对我很失望,我还是走开吧。

5.贴消极标签。忽视实际情况,给自己、别人贴上固定的标签。如:我是个笨蛋,再努力也不行。”“我不是学数学的料儿。

6.看人脸色。以为自己能揣度别人的心思,将自己的推断当成事实,既不理会其他可能性,也不验证。如:某某从来不跟我说话,他一定瞧不起我。

7.以自我为中心。以为自己看问题的方式就是他人看问题的方式,或坚持认为他人应该遵守与自己相同的价值标准和生活准则。如:我喜欢玩某某游戏,我的朋友就不应该玩别的,否则就是背叛我。

8.迷信。缺乏科学信念,执迷于负面心理暗示。如:今天的考场在二楼,我走了13级台阶,13是不吉利的数字,今天肯定要考砸!

9.以偏概全。以一件或几件事推断出一个貌似全面的结论。如:前两次物理考试我都发挥欠佳,这次也不会例外。

10.观念固化。抱有一些固定、刻板的观念,用这些观念来约束自己和别人。如:我必须做一个成功的人。”“我应该赢得所有人的欣赏。”“别人必须公平地对待我。

11.拒绝好评。不相信别人对自己的好评。如:老师表扬我,不是我表现好,而是因为标准低。老师一直看不起我。

听我讲述的时候,小森眼睛快速转动,表明他在积极思考,对号入座。

“没错,我就是一个负性自动思维过重的人。”小森爽快地承认,然后话锋一转,“不过,我觉得除了那几个学霸,班里其他同学都有很强的负性自动思维。每次重要考试前,大家都唉声叹气,焦虑不堪,像我这样的同学大有人在。”

我重重地点头:“胡思乱想,凡事都往坏处想,会让人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紧张、恐惧、烦躁等。严重时会影响人的生活状态,导致抑郁等心理问题。考试,从来就不是只考查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掌握程度,还要考查学生的心理素质。考试前焦虑不堪、上考场以后怯场,都会被扣分,只不过这种扣分是无形的,相当于吃哑巴亏。”

俞女士问:“这种害人的负性自动思维究竟是怎样产生的?会不会是通过基因遗传?”

我告诉她,心理学研究显示,负性自动思维与我们对事物的期望值有关。比如,考试结束之后,成绩出来之前,考生忧心忡忡,担心自己的成绩不好,根本原因是对成绩的期望值过高。如果及格就满意,恐怕大多数考生会高枕无忧。

“负性自动思维是否通过基因遗传,目前没有科学结论。”我继续科普,“但环境和经历影响思维习惯是肯定的。考试怯场的学生,绝大多数有过发挥不佳的经历,而且成绩不稳定,对考试失利的归因也存在错误,这使学生对考试有严重的失控感。换言之,学生不知不觉把考试等同于赌博,执着于假设和迷信,忽略了对自身实际能力的客观认识。这些观念往往是后天形成的,家长有必要反省,因为孩子的思维习惯有模仿家长的成分。”

俞女士自责地小声说:“我和小森的爸爸都是自卑的人,平时没少在家说丧气的话。”

小森很爷们儿地拍拍妈妈的手:“没事,找到问题的症结就好,我们一起治疗,一起康复。”

 

绝大部分的负性自动思维都是站不住脚的,所担心的事情大多不会发生

我对小森的心理辅导,主要内容是以真实为依据,揭穿负性自动思维的伪装。

我告诉小森,只要以事实为依据,对负性自动思维追根溯源,就会发现绝大部分的负性自动思维都是站不住脚的,所担心的事情大多不会发生。

小森不服气:“可是,我预感自己要考砸,结果真的考砸了呀!”

我问:“你的糟糕预感都有哪些细节?”

小森仔细回忆:“我预感会出现我最不愿碰到的那类难题,预感时间不够用,预感我突然想上厕所,预感老师给分不公平……”

我问:“这些细节都应验了吗?”

小森先摇头后点头:“细节没有应验,但结果应验了。”

我说:“那是因为你放任预感干扰了你的心志,使自己失去了信心,无法保持注意力,当然不会考出好成绩。”

我让小森在纸上列出经常出现的负性自动思维,然后逐项与后来的事实进行对照,发现除了巧合,大多数负性自动思维是杞人忧天。

小森急了:“我到底为什么要杞人忧天?”

通过深入沟通,我和小森找到了问题的根源。原来,小森上小学三年级时,有一次重要考试数学不及格,老师收回了他的“三好学生”奖状,还当众说他是“坏典型”。回到家,爸爸拒绝在成绩单上签字,还罚他在狭小的卫生间里跪了两小时。从那以后,他就对考试有了恐惧心理,唯恐被老师、父母和同学看不起。

“这叫‘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我分析,“老师和父母因一次考试成绩不佳就否定你,肯定是错误的,但事情已经过去很多年了,从今天开始,你不要再计较。”

没等小森开口,俞女士抢先表态:“我代表你爸爸向你道歉!想想当年我们真够蠢的,太小题大做了。”

小森轻松地笑了。

接下来,我运用森田疗法,指导小森直面负性自动思维。我让他牢记八字口诀:顺其自然,为所当为。

我告诉小森,我们的情绪通常有一个开始、高峰和衰退的过程,当负性自动思维产生时,往往开始即高峰,所以要先接纳这些负面想法和情绪,不做无谓的抗争,然后想一想当下该做些什么,那就去做什么。

“上课了就认真听讲,认真记笔记;下课了就走出教室呼吸新鲜空气;该吃饭了就去食堂,从容地打饭,慢慢地品味;该做作业了就打开作业本……”我慢条斯理地描述,让小森感受到舒缓节奏的美感,通过做具体的事情来转移注意力,心情会随之一点点平复,负面思维和消极情绪就会慢慢消逝。

摆脱负性自动思维不可能一蹴而就,但只要掌握了正确的方法,就会不断收获惊喜。祝愿小森在今年的中考中有正常的发挥!

 

摘自《妇女生活·现代家长》2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