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心灵成长密码——基于BPS模式的小学生学业烦恼辅导个案(上)

时间:2022-12-02

揭开心灵成长密码——基于BPS模式的小学生学业烦恼辅导个案(上)

任婷婷

 

BPS模式,即生理心理社会(Biology-Psychology-Society BPS)整合模式,从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相互关系的角度理解个体行为的系统视角。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生理因素、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的行为就是三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生理因素是行为产生的必要非充分条件;心理因素从认知、情感和行为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社会因素则从微观的家庭、学校到宏观的社会文化等作用于我们的行为。其中,生理因素是基础,心理因素是核心,社会因素是根本,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共同影响我们的行为。

在心理辅导中,儿童所呈现出来的心理困惑与行为问题往往具有复杂的成因和多方的影响,孩子心理背后究竟藏着怎样的需求?也许,我们从生理—心理—社会的系统角度整合分析才能够抽丝剥茧、寻根究底,进而更好地解读孩子的心灵成长密码。

 

个案背景

小馨(化名),女,小学三年级,性格乖巧。母亲性格温和,父亲脾气急躁,家里有一个聋哑的外婆照顾生活起居。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父母都很重视孩子的培养,母亲每天辅导作业,父亲负责接送。该生从小就上美术、音乐兴趣班,目前除在学校上美术社团外,还在课外时间练钢琴、上英语辅导班。

班主任反馈,小馨近一个星期以来不愿来上学,每天早上来到学校就开始哭;课堂上忍不住流眼泪,甚至哭出声,无法正常上课;近期有多次呕吐反应,去了校医室检查又没有明显病因;近期曾强烈要求退出学校美术社团。

 

主述问题

小馨自述一直以来都想退出美术社团,原因是与社团同学相处不快。对方不仅从不借东西给自己,还总是恶狠狠地斜眼瞪自己,每当她想到那个眼神就感到害怕,因此向老师提出退出社团的请求。但学期中不可以随意退出,老师和家长也不希望她半途而废,都不同意她的请求。而为了躲避那个令自己害怕的眼神,她曾想过各种理由不来上学,但每天都在爸爸的严厉督促和批评下进学校。

这种情况持续了几天,她自述近期来到学校经常出现头痛、恶心的生理症状,在校医室休息一段时间后才能回班。直至三天前,她真的出现呕吐症状,马上被接回家休息,据妈妈反馈外婆陪她看了一整个下午的动画片,没有表现出任何不适。后来与妈妈谈论社团的事情,她们共同约定如果下次考试有明显进步就可以退出社团。目前她不仅有处理人际矛盾的压力,也有学习压力,随后上学还是经常出现想呕吐的症状,并忍不住想哭。

 

问题分析

该案例表面上看属于学校心理辅导中常见的人际适应问题,但随着辅导的逐步深入,发现该案例其实是由人际矛盾引发的学业烦恼和情绪问题。基于BPS模式和案例实际情况,分析引发来访者情绪行为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心理密码:不合理信念和消极应对方式

小馨仅通过不借彩笔,用奇怪眼神看自己的行为就推断对方故意针对自己,对自己有敌意,存在绝对化和概括化的不合理信念;处理不好与社团同学的关系,就想通过退出社团的方式回避或减少与对方的接触来解决问题,这是明显的防御机制;解决不了人际矛盾,退出社团的请求遭到老师和父母反对,她通过情绪问题、生病呕吐等方式拒绝上学,其实这些都是她错误认知和强烈逃避意识的表现。

2生理密码:生理——心理的消极联结

在辅导过程中小馨反复提到自己头痛、呕吐等生理症状,但是校医检查后没有发现任何躯体疾病,家长带其去医院检查也没有问题。小馨表现出的一系列生理不适一方面是因为长时间的强烈哭泣确实会导致身体不适,另一方面是应激事件导致的身心症状。此外,小馨自述升入三年级以后她的成绩有明显下降,随着学习难度的增加她长期处于学习焦虑状态。近期在退社团这件应激事件的催化下形成了生理—心理的消极联结反应。

 

3社会密码:家庭教育理念的偏差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小学三年级是小学学业表现的一个分水岭,这一年龄阶段的孩子具有一定的独立意识,本身也比较在意自己的学业评价。小馨的父母过多地关注孩子学习成绩,却很少关注孩子的内心想法,给孩子报了很多兴趣班,但并未意识到这对学习难度增加的三年级而言成了额外的学业负担;而外婆温和的教养方式与父母的严格形成鲜明对比,这使小馨形成了讨好型人格,很会察言观色,见机行事;另外,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是单向的,特别是父亲有时脾气暴躁,孩子不敢表达自己的真正想法,往往采用压抑和退缩的压力应对模式,但她内心很渴望轻松自由的成长环境。

从宏观社会教育环境影响而言,“双减”政策落地以来,对家长的教育模式和学生的学习辅导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减负增效是否落到实处,对孩子而言是否真的减轻了学习压力,每一个家庭都有着自己的解读。但是家长对于孩子学业表现的关注从未降低,学业焦虑从家长传递到孩子,孩子早早完成在校作业还要完成家长布置的家庭作业,甚至要“赶场”不同的课外兴趣班。这种社会教育背景使得小馨的课外辅导被安排得满满当当,而这种教育模式早已被动合理化。然而,不能忽视的是每个孩子的接受程度不同,不能一味地替孩子筹划未来,更要蹲下来倾听孩子内心的声音。

 

摘自《心理与健康》2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