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欺凌中的旁观者扮演了什么角色?

时间:2023-10-05


胡惠南

 

欺凌是一个广受社会关注的话题,力量更强的施暴者有目的且重复地对受害者进行身体伤害、精神折磨或孤立等欺凌行为,会导致受害者经历一系列的心理问题,比如感到焦虑、抑郁、产生精神压力等。网络欺凌是网络时代的产物,指发生在网络上的欺凌行为,在网络上谩骂、侮辱他人、传播谣言等行为都属于网络欺凌的范畴。由于网络的匿名性和便捷性,在网络世界中,欺凌者进行欺凌时更加无所顾忌,受害者随时随地都可能遭受网络欺凌(只要使用网络),因此相比于传统欺凌,网络欺凌可能更加频繁地发生。

青少年是使用网络的主要群体之一,很有可能成为网络欺凌的受害者,网络欺凌会给青少年带来巨大的身心危害。在传统欺凌行为中,一些积极的旁观者行为可能减缓欺凌给受害者带来的伤害,比如旁观者向老师寻求帮助能有效减少欺凌行为的持续发生,旁观者安慰受害者能减轻受害者的心理创伤;而一些消极的旁观者行为则会给受害者带来二次伤害,比如忽略欺凌行为、跟着嘲笑受害者等。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旁观者行为是不是同样对受害者的身心健康具有极大的影响呢?

 

旁观者行为会影响网络欺凌受害者的心理健康吗?

研究者在7~12年级招募了一批被试,在其中挑选出了六个月内经历过网络欺凌的青少年。接着,研究者测查了这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以及他们在遭受欺凌时感知到的旁观者行为和情绪体验。结果发现,消极的旁观者行为与网络欺凌受害者的消极情绪体验(如感到害怕、孤独、伤心、无助等)、抑郁和自杀意念有关;而积极的旁观者行为与青少年的情绪体验和心理健康没有显著的关联。

积极的旁观者行为对遭受网络欺凌青少年的影响不显著,这样的研究结果有些令人惊讶,但这也反映:比起积极旁观者行为的积极作用,消极旁观者行为对青少年的消极影响更大。消极的旁观者行为可能向青少年传递愤怒或厌恶的信息,更加引起青少年的注意,从而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产生更大的损害。

 

减少网络环境的“戾气”,从现在做起

网络欺凌严重损害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网络已经渗透到青少年生活的很多方面,青少年过多地暴露在网络环境中,是网络欺凌受害者的高风险群体。减少网络环境的“戾气”,为青少年提供一个安全和温馨的网络环境,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尤为重要。那么,该如何塑造积极的网络环境呢?

1 减少网络欺凌行为的发生

欺凌行为受害的源头在于欺凌行为的发生,因此,减少网络欺凌行为是塑造积极网络环境、保护网络用户免受侵害的根本途径。

从公民的角度出发,应该对网民普法,让网民明白网络不是法外之地,自己在网络上的不恰当言行也会构成侵权;同时,要对网民进行一定的网络使用教育,强调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言行也可能给他人带来难以逆转的伤害,让网民明白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发言也应三思而后行,避免自己的言行成为伤害他人的利器。

从网络平台的角度出发,应该完善网络使用机制、监管机制,比如采取实名制、限制侮辱性言语的发送等,通过这些方式从外部加强潜在网络欺凌施暴者的责任意识,规范网民的上网行为,减少欺凌行为的发生。

 

2 不做幸灾乐祸的旁观者

减少网络欺凌行为是从施暴者的角度出发,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而除了施暴者,旁观者也会影响网民的心理健康。比如,一些用户会点赞、转发谣言,或者在评论区声援谣言或发表侮辱性评论,这些消极行为同样会引发受害者的消极情绪,给受害者带来巨大的伤害,因而在网民群体中进行相应的教育课程、减少消极的旁观者行为也是维护网络欺凌受害者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网民应该学会分辨网络信息,能辨别出一些信息已经跨入网络欺凌的范畴,会给信息受众带来伤害。

同样,也应该让网民意识到,即使自己没有直接进行网络欺凌,点赞、转发、声援网络欺凌信息等消极的旁观者行为,其实也是一种助长网络欺凌、给受害者带来二次伤害的间接欺凌。网民应该学会不盲目跟风、减少消极的旁观者行为,避免做网络欺凌的推手、加重网络环境的“戾气”。

 

3 做温暖的守护者

忽略也是一种伤害,属于消极的旁观者行为。当遇到别人遭受网络欺凌的事件时,放任不管、独善其身,仅仅保证自己不直接或间接参与欺凌事件是不够的。有时候,一些微小的善意可能给受害者带来巨大的能量,减少受害者心理健康受损的程度,因此,在避免消极旁观者行为的同时,还应该增加积极的旁观者行为。

当我们在网上遇到欺凌事件发生时,作为旁观者,我们能做的事情有很多,比如可以及时劝告施暴者以制止欺凌行为的继续发生,也可以留言给受害者提供合理的建议、发声安慰给受害者提供精神鼓励,这些都属于积极的旁观者行为。强化网民的责任意识,引导旁观者正确地卷入欺凌事件、增加积极的旁观者行为可以在充满“戾气”的网络世界中为受害者提供温暖,弥补受害者的心理创伤。

网络欺凌损害青少年的发展,甚至威胁到个体的生命。有时候,一些不经意的言行就可能演变成网络欺凌。因此,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我们也应该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避免伤害到他人,同时,也应该尽快建立全面预防网络欺凌的机制,减少网络欺凌的发生。

 

摘自《心理与健康》2023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