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厌学,怎么办?

时间:2023-04-21

孩子厌学,怎么办?

胡惠南

 

A同学一直以来品学兼优,能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各项任务,在课堂上也积极表现。但是最近,面对学校的任务,小A开始显得懒懒散散,老师提问也总是摇头说不知道,甚至萌生了不想去学校的念头。每次只要家长催促小A写作业或者收拾东西去学校,小A就会大发雷霆,甚至产生自伤的冲动。

很明显,小A同学产生了厌学心理,那么,厌学问题的表现有哪些?我们该如何面对厌学问题呢?

 

厌学的典型表现有哪些?

厌学指学生对学校生活和学习活动失去兴趣,并在学习方面出现消极的行为方式。厌学的典型表现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情感衰竭。表现为一想到学校就感到疲惫、担忧;并且常伴随产生一些消极想法和情绪,比如较低的自我价值感。此外,情感衰竭还可能导致其他问题,比如睡眠困难、难以集中注意力、过于敏感等。

● 对待学校和学习持消极的态度。具体来说,失去参与学校活动的兴趣,甚至对学校活动感到失望;觉得学校活动没有意义,会减少花费在学校活动上的时间和精力;对于学校的人际关系也持消极态度,感到孤独,甚至具有社交退缩的表现。

●  感到不能胜任学生的角色。一般来说,产生厌学心理的孩子在学习活动上的效率会下降,在学业表现方面的个人成就感也会降低,甚至可能产生无能感,感到自己在学习方面缺乏能力。

 

如何面对厌学问题?

厌学心理会给孩子带来巨大的消极影响,一方面,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未来发展;另一方面,会给学生带来严重的生理、心理问题,比如失眠、焦虑、抑郁,甚至自伤、自杀等。厌学情况的出现,很多时候不仅仅是由学生的个人原因导致的,学生生活的环境中也可能存在厌学的诱因。因此,要有效地面对学生的厌学问题,在学生自身努力克服厌学心理的同时,家庭、学校还应该通力合作,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

 

1学生方面:主动求助、积极探索

对于学生本人而言,如果出现厌学心理,可以先思考厌学的根本原因。比如是因为觉得学习内容偏难,还是因为遭遇欺凌不想去学校等,一旦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困难,需要主动向成人求助。

此外,还需要积极探索。首先是关于学习方法的探索,可以尝试多种多样的方法,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让自己愉快地学习;其次是关于激发学习动力的探索,可以尝试设置学习上的小目标,当然目标不能设置得过高,当完成目标取得一点进步时,给予自己充分的肯定;最后是关于人际关系的探索,尝试多和学校的老师、同学接触,敞开心扉交流,在课堂上积极与老师互动,课后多参与一些集体活动。

 

2家庭:理解关怀,提供支持的环境

对于家长而言,面对孩子的厌学问题,家长需要给予孩子理解关怀,为他们提供支持性的环境。

首先,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很多时候,面对出现厌学问题的孩子,家长会非常着急,甚至感到愤怒,希望通过打骂敦促孩子回学校上课。但其实,这些行为会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可能适得其反,让孩子更加厌恶去学校。当孩子出现抗拒学习的行为时,家长要意识到厌学不单单是孩子自己的问题,指责孩子、依靠外力让孩子学习并不能从根源解决问题,所以先不要着急上火、催促孩子立刻去学习,而是先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让着急、愤怒等负面情绪控制自己。

其次,主动交流、了解孩子的困境。孩子不想去学校、厌恶学习,背后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学习内容变难感到自己力不从心,也有可能是学校的人际关系出现了问题,孩子面对这些学校的人际问题时感到恐惧,因此,了解孩子厌学的本质原因至关重要。有时候,孩子并不会主动吐露厌学的真正原因,这时候,就需要家长主动找孩子交流,耐心地询问,了解孩子近期面临的困难。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可能会对孩子的困难感到不理解,觉得孩子面临的问题不算什么,但是由于生活经历和时代环境,这些问题可能是影响孩子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家长应该要重视孩子的心声,理解孩子的难处,与孩子一起思考解决这些困难的办法,为孩子提供一个具有精神支持的家庭环境。

 

3学校:主动了解,构建温馨的学习环境

学校方面,需要关注学生,为学生提供温馨的学习环境。

首先,需要主动了解学生的困难。学校老师需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心理状况,对于可能存在问题的学生,老师要及时与他们沟通,了解他们面临的困难,并及时提供引导,帮助学生们更好地认识到目前的处境、寻找合适的方法解决出现的困扰。

其次,构建积极的环境。学校是学习的场所,学生出现厌学情况,可能是学校环境出现了问题,构建温馨的学校环境可以为学生提供积极的心理支持,有效缓解学生的厌学心理。一方面,在课外可以举办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让学生发展有益的兴趣爱好、展现自身的长处,从而降低学生的自卑,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并引导学生把自我效能感延伸到学习方面;在课堂上,可以增设学生发言的环节,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平台。另一方面,提升学生的学校支持水平,具体来说:教师在平时可以多关心学生、给予他们精神上的支持;学校在平时可以举办需要学生之间合作的活动,增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联结。

最后,需要避免学校环境中的消极因素,比如严抓师德师风、防止校园欺凌行为的发生等。

 

摘自《心理与健康》2022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