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穷有风险,开口须谨慎

时间:2022-08-05

哭穷有风险,开口须谨慎

韩婧

 

哭穷,似乎越来越成为一种常见现象。身边也总会有几个亲戚、朋友,逢人便把“这个月又要吃土了”等类似的话语挂在嘴边。然而,从这些人的收入看,他们其实并不穷,甚至偶尔会在朋友圈“炫富”,貌似不哭穷就没办法限制自己的消费,不哭穷就不能和朋友“共情”……

有些人成为父母之后,哭穷的技能更是得心应手。“我们家条件很不好,你不要乱花钱。”“你的学费都是爸爸妈妈的辛苦钱,你一定要好好读书。”他们把“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奉为圭臬,更把哭穷作为一种教育手段,想要培养孩子勤俭节约的优良美德。

哭穷的人,心理诉求是什么?人们为什么喜欢哭穷?哭穷是一个好事情吗?一起来了解下。

 

发泄情绪或自我调侃

有这样一群人,性格通常大大咧咧,喜欢很直接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想法,面对“买买买”后缩水的钱包,或者是看到心仪的奢侈品奈何钱包不给力时,就会感叹一句“啊,好穷”,说完就立刻投入到接下来的生活和工作中。

对他们而言,哭穷只是一种发泄情绪的方式,或是随口的吐槽和调侃,并非生活的主旋律。了解到他们的语言表达特点,身边的人也会轻松应对——既然说者无心,听者也不必过于在意而徒增烦恼。

 

“扮猪式”人际沟通技巧

哭穷是示弱的表现。在人际沟通中,当一方向另一方哭穷时,哭穷方似乎站到了弱者的位置上,甚至变成一个“受害者”。这使得对方对他充满怜悯之情,可能也会对他有更多的关照。而此时,哭穷方凭借自己的一己之力,其实成了关系中的掌控者。他们利用对方的愧疚感和怜悯之情达到目标,也在无形之中利用人们对弱者的同情和宽容,减少了可能遭遇到的攻击。

另一方面,哭穷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能帮助个人减少经济损失。想想看,如果身边有一群喜欢穷追猛打借钱的大表哥、姑表姐,和他们见面先哭穷,至少能向对方发送一个信号:“我没钱,你不要打我的主意。”另外,这也是一种和“啃族”的亲朋好友追债的委婉方式!

 

向孩子哭穷不太好

如果孩子经常听到父母哭穷,容易有强烈的愧疚感,甚至会觉得父母生活穷苦都是因为自己。父母经常这样念叨,孩子会更容易缺乏安全感。另一方面,父母动不动就哭穷的习惯,也会在潜移默化中传递给孩子们,影响着他们的金钱观和消费观。

有些哭穷者的收入其实并不低,但他们总会发自内心地觉得自己穷,并且热衷于哭穷。这就是一种安全感不足的表现。

就像我曾遇到过的一位哭穷爱好者一样,虽然他有几十万元的年薪,但在花钱上却斤斤计较,点一杯咖啡都觉得心疼。对他们来说,持续滚动增加的存款数额,不仅是一种物质保障,更是一种安全感的保障。

 

别从哭穷变成真穷

哭穷虽不全是坏处,但毕竟是一种负面情绪。一两次的哭穷行为可能会诱发别人的同情和怜悯,但如果常年见到人都哭穷,反反复复重申着“我穷我有理”,难免会让人敬而远之。

其次,哭穷这种消极的心理暗示也会对现实造成负面的影响。就像常说的,有些人不停哭穷,最后真的“越哭越穷”。这背后的原因主要是,这样的心理暗示会导致情绪变得更加消极,行动上也会受到相应的影响。如果一味沉浸在无望感中,做事情提不起兴趣,结果就容易一事无成,从哭穷变成了真穷。

再次,习惯哭穷的父母从小会对孩子从经济上进行严格管制,物质上不会爽快地满足孩子。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变得小心翼翼,甚至唯利是图,很难获得真正的快乐。

总之,偶尔哭穷可以发泄情绪,调节气氛,激发自己生活和工作的热情,但长期哭穷就可能会产生不良影响,对个人和他人带来伤害。正所谓“哭穷有风险,开口须谨慎”,务必坦然积极地面对人生。

摘自《大众健康》2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