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有效沟通,做”成长性“父母

时间:2021-10-26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越长大越可爱,听话、乖巧、懂事,可现实却是越长大越可恨,顶嘴、不吱声、唱反调。

    来自现场的调查——
    最近我做了一个调查,1405位家长参与,在“您的孩子喜欢跟您讲心里话吗”这一选项里,2.85%的孩子从不讲心里话,52.38%的孩子偶尔讲一点点心里话。
    超过半数以上的家长和孩子“无话可说”。

    来自父母的纠结——
    实际上,父母的纠结真不少:
    “我的孩子很不听话,动不动就跟我顶嘴。”
    “无论我说什么,孩子都不吱声,我都不知道他心里在想什么。”
    “我说的都是为他好,但我儿子每次都跟我唱反调!”

    来自孩子的“吐槽”——
    们在纠结孩子为什么会改变时,我想让大家听听孩子们是怎么“吐槽”的。
    “你总是觉得自己是对的,让我接受你的观点,但我不认为这样。”
    “你最不喜欢我表达自己的观点,认为我在顶嘴、插嘴。”
    “跟你们没什么好说的,不说是错,说多了也是错!,
    ……

 

“无话不说”到“无话可说”

为什么孩子小的时候跟我们无话不说,现在却会无话可说?我们可以从孩子心理成长的角度去寻找答案。随着年龄增大,孩子的自我意识觉醒,他们要求独立,希望被尊重、被理解与认可。
    信息时代,万物互联,信息爆炸,自主意识时刻都被影响,家庭教育的时间节点也在反复被提前。老一辈的家长很难想象,如今一个四岁的小女孩对自己的穿衣打扮已经有自己的想法和要求,粉色的公主风是她的最爱,如果强行要求她穿某件衣服,最终的结果是大哭大闹,路的碎碎念,哪怕上学迟到,也要表达自己的不满。很明显,她已经有了自我意识。
    实际上,如今的父母都有体会,进入小学阶段的孩子自尊心很强,说不得骂不得,这也是自我意识的一种体现。孩子寻求自主性的过程中,如果我们听不见他内心的需求,亲子冲突几乎是不可避免的。
    些调查也表明,心理叛逆期已经从初中提前到了小学。很多父母可能都经历过反复催促孩子,但孩子就是不听话的烦恼。
    比如玩手机,明明睡觉时间已经到了,但孩子就是不愿去睡觉,因为正在兴头上,根本就不想交回手机。不少父母面对这种情况,选择了严厉态度,甚至粗声大气地吼孩子,想让孩子“就范”,可孩子也拿出了“又哭又闹”或者“无视”的大招。类似这样有爱不能“同频”,甚至“相爱相杀”的实例时有出现,问题可能出在沟通的无效或者低效上。

    学会有效沟通,让爱流动
    美国心理学家艾伯特·梅拉比安教授研究后发现:在沟通中,信息有55%的意义来自仪态、姿势、表情等身体语言,38%的意义来自语气、声调、语速等表达方式,仅有7%的意义来自说话内容。这就是著名的梅拉比安沟通信息模型,即“55387”定律。
    这个沟通信息模型提醒我们:沟通内容只占了效果的7%,而身体语言及说话的方式却占据了效果的93%。很多时候我们会说孩子不讲理,其实我们更应该多反思自己。我们说的话,是孩子想听的吗?我们的表达方式和沟通方法是孩子能够接受的吗?
    当我们开始觉察和反思的时候,就有了更多沟通的可能。当一种沟通出现问题,我们应该停下来,提醒自己,直到找到适合当下最佳的方式,换一种孩子能够接受的表达方式,用合适的语音、语调以及平和的情绪与孩子进行沟通,毕竟我们沟通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孩子听得懂、听得进,达成共识,并顺利地解决当下的问题,而非让孩子体验不舒服的情绪对抗。
    陪伴孩子成长的同时,我们更需要不断学习与成长,为爱“调频”,让爱流动。想让亲子沟通更有效,我们可以做两点尝试。

    第一,接纳孩子的感受,学会共情。
    不管孩子表现是什么样的,不管孩子身上的优点和缺点,不管孩子的态度如何,告诉自己,先无条件地接受孩子、支持孩子,让孩子有自我价值感,有安全感。如果我们没有真正和孩子产生共情,那么无论我们接下来说什么,在孩子眼里都是对他们的操控。只有真正与孩子共情,设身处地体验他的处境,从而感受和理解他的情感,才能打动孩子的内心。
    比如,当孩子说:“我真讨厌我们语文老师,她就像个巫婆。你会怎么回应孩子呢?
    假如你是孩子,你更愿意听到哪种回应?
    当我们用同理心共情孩子,相信我们会和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第二,使用讯息”沟通法。
    先问一下自己:我是否说过这些话呢?
    “你知道你每天上网时间多长吗?如果你把这个时间拿来学习,成绩怎么会不好!”
    “你以为我喜欢唠叨吗?我念叨你是爱你、关心你!”
    你再不好好读书,成绩这么差,以后长大还能找到好工作吗?
    “这么简单的事情都做不好,你还能做什么?”
    有没有发现,这些句子都是以“你为开头,强调的是“你讯息”你讯息”是对他人的看法,含有判断的意味,让孩子觉得有被批评或判断的感觉,也容易引起孩子的反感和对抗。
    来看看这两句话背后隐藏了什么讯息呢?
    这就是“我讯息”沟通法,它的焦点是在家长自己的感觉和经验上,避开了对孩子的评价和判断,孩子较容易接受和改变。“我讯息”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感受时,包含三要素:具体事件、自己对此事件的感受、自己的期待,从而让自己的想法能充分地传达给孩子知道,让孩子更了解自己的心情和想法,以达到有效的沟通。
    如果今天孩子早上出门来不及吃早饭,饿着肚子去学校,一直饿到中午,或者在路边买点随便垫一下肚子。我们一起试试“我讯息”模式:先说事件,再谈对事件感受,再期望。如:“今天因为起晚了,没顾上吃早饭,我很担心,这样很伤身体,我希望你以后都能好好吃完早饭再出门,既有质量又有营养,有利于学习也有利于身体,好吗?”
    这种表达,让人感受到“对事不对人”“就事论事”,我讯息”沟通法在运用的过程中最关键的就是多表达自己的感觉,少对孩子作评判。
    孩子就像花朵,恰到好处的水分和肥料才会让他们开得更鲜艳、更明媚。学会有效的沟通,做一个成长型的家长,需要为人父母者终生学习,与孩子一起成长。

 

摘自《家庭教育》202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