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员桂海潮:“知识改变命运”从不过时

时间:2023-09-27


方舟

 

5月30日上午9点31分,搭载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六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航天员景海鹏、朱杨柱、桂海潮开启太空之旅。

桂海潮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宇航学院飞行器技术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还是航天动力学和智能控制实验室的核心成员和空间载荷专家。他经受了8大类、200多项科目的严格训练和考核,从2500多名候选对象中脱颖而出,成为我国首位非军人出身的航天员,也是我国首位航天载荷专家。喜讯传回家乡,桂海潮的舅舅感叹:“我们祖祖辈辈都是农民,世世代代生活在乡下。海潮从农村娃到大学教授,在北京工作、安家,还飞上了太空,是知识改变命运。生活告诉我们,读书不苦,不读书的人生才苦。”

 

“时间管理达人”,追偶像考进北航

桂海潮1986年11月出生于云南省保山市施甸县姚关镇,父母是勤劳朴实的农民。因家中田地较少,父母在附近集市做服装生意补贴家用,时常天不亮出门,天黑才回家,

既要照料家,又要照顾弟弟的桂海潮,比同龄人懂事、自律:晚上看完《新闻联播》就自觉地写作业;周末带着书跟小舅去山上,一边放牛、放羊,一边看书。

桂海潮的父母曾是高中同学,因家庭条件不好而辍学务农。父母很希望桂海潮和桂海益兄弟俩能上大学,弥补他们的遗憾,但从不苛责孩子。沉稳坚韧的父亲常对桂海潮兄弟俩说:“用心学习就好,遇到困难就想办法解决。”

勤学好问的桂海潮让教数学的杨中军老师印象深刻,杨老师记得:下课铃声响起,同学们纷纷奔向食堂,桂海潮却总是向老师请教问题。得知标准答案后,他还会讲出自己的见解,和老师讨论有没有更简易的解题方法。

2003年,刚升入高二的桂海潮从学校广播里听到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的喜讯,十分振奋!“中国飞天第一人”杨利伟成了桂海潮的偶像,他渴望自己有一天能像杨利伟一样飞向太空……

有了明确目标,桂海潮就以更饱满的激情投入学习中。他成了“时间管理达人”,去食堂吃饭错开高峰以避免排队浪费时间,宿舍熄灯后用手电筒照明继续学习……

读高二的桂海潮参加高三的高考模拟考试,成绩喜人。高三毕业后,桂海潮顺利考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宇航学院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桂海潮是当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在云南省录取的理科最高分考生。

家乡人以桂海潮为骄傲。姚关镇距离县城20多公里山路,从偏僻山区考到北京,几乎是不敢想的事情。乡亲们把桂海潮当作榜样:“通过读书走出去,走向外面更广阔的世界……”

桂海潮的发小尹成程感叹:“小学、初中,我们都在一起。海潮总是在努力,学习成绩拔尖,拿奖拿到手软,现在又去北京上大学。首都北京,在我们心中是多么神圣!我们的父辈一生的理想就是去一次北京,到天安门看升旗,登长城……读书改变命运,不服不行。”

 

博学多才书生,为圆梦经受“魔鬼训练”

在大学同学眼里,桂海潮是个特别勤奋刻苦的人。本科期间,桂海潮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后来被保送读研并提前攻读博士。同学王悦评价桂海潮:“他很爱学习,喜欢不断挑战和提升自己,有股韧劲儿,找准目标后就心无旁骛地扎进去,无论下多大功夫也要实现它。”

在课题组,桂海潮不是出成果最快的,但他特别稳,一丝不苟、厚积薄发。在紧张的学习和做科研工作之余,桂海潮还抽出时间练书法。每晚临睡前,他都会坐下来安安静静地写日记,总结一天的收获和遗憾。

攻读博士期间,桂海潮取得了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博士毕业论文答辩公告是他用毛笔写的,别具一格。之后,桂海潮赴海外做博士后研究。

2017年,桂海潮入选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卓越百人”青年人才引进计划,回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宇航学院从事教学科研工作。

桂海潮面向国家的重大需求,持续在航天动力学与控制领域深耕,不断取得国际顶尖的学术成果,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

桂海潮在研究本专业之外,还关心国家航天事业的整体规划。他提出研究空间站舱内服务机器人课题,带着本科生开展调研,很快做出成果。

2018年,我国第三批预备航天员选拔工作启动。第三批航天员在航天驾驶员基础上,增加了从外部环境选拔的非军人背景的航天飞行工程师和载荷专家两个类别。

载荷专家主要负责空间科学实验载荷的在轨操作。航天器上装载的、直接实现航天器在轨运行任务的设备、仪器、人员、试验生物、试件等统称有效载荷。载荷专家从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科学研究及应用领域的科研人员中选拔。

得到消息的桂海潮毫不犹豫地报了名。经过层层选拔,他从2500多名候选科学家中脱颖而出,成为第三批航天员之一。

相比从空军飞行队伍中选出的航天员,桂海潮的体能素质和航天技能训练底子明显薄弱。在离心机训练中,非军人出身的航天飞行工程师和载荷专家选拔标准是可承受6G过载量,但入选航天员后,他们要和军人出身的航天驾驶员一样,达到8G的可承受过载量。

8G过载量,相当于8倍自身的重量压在身上。训练时,桂海潮有被紧紧压实的感觉,每一次呼吸都极其艰难,胸部有被撕扯的疼痛,心率偏高。

桂海潮对自己的表现很失望。他请教有经验的师兄,得知自己是由于心理紧张和技巧不足,导致呼吸对抗动作做得不到位。于是,桂海潮加强心理建设和技巧学习,克服了2G的过载量差距。

对桂海潮来说,野外生存训练既新鲜又冒险。在巴丹吉林沙漠训练,桂海潮负责监测环境温度、湿度和风速,夜晚值班的他躺在沙漠里看繁星闪耀,不禁感叹:“人生真的很奇妙!上高中时,梦想像杨利伟一样飞向太空,不远的将来,自己竟真的要飞向那深邃而神秘的星空……”

第三天一早,桂海潮和队友每人负重10公斤,要步行回目的地。经历了沙漠训练,加上长途跋涉,桂海潮两只鞋的底部先后脱落。他便用军刀尖在鞋上扎孔,用降落伞绳把鞋底绑上。两只鞋子像青蛙一样张开大嘴,滚烫的沙子流进鞋里,走起路来脚底疼痛,奇痒难耐……

回到营地,桂海潮发现头发里的沙子怎么也洗不干净,脚底磨出血泡,嘴唇干裂。吃口西瓜,队友们纷纷惊叹:“西瓜竟然这么甜,以前怎么没发现?”

 

首位航天载荷专家圆梦飞天

2022年6月,桂海潮被确定入选神舟十六号飞行乘组。有幸和三次飞天的景海鹏一起执行任务,桂海潮非常开心:“您2008年执行神舟七号飞行任务时,我是一名大四的学生,对您只能仰望,您是我心中的航天英雄。”

“要是现在让你飞,你是不是有信心?”景海鹏问。

桂海潮沉默半晌,低声说:“我底气不是很足。”

“那就好好训练。只有在地面练到极致,才有自信飞天。”

在常人难以承受的艰苦训练期间,桂海潮经常做一个梦,梦中的他驾驶飞船在各个小行星之间穿越,最后穿越黑洞……耳畔是景海鹏对他的“灵魂拷问”:“你准备好了没有,你具备了飞天的能力吗?”

桂海潮知道自己将承担较多的(试)实验项目,因为此次任务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进入空间站应用与发展新阶段后的首次载人飞行,要承担繁重的空间科学(试)实验任务,将是目前开展在轨(试)实验项目最多的载人飞行任务。

桂海潮在日记中写道:“以前在报道中看到的英雄,成了训练场上的师父、运动场上的队友、生活中的朋友、任务中的战友。我们在一起的时间远远超过家人。在航天员大队门口有一位特别而神圣的‘哨兵’,不管白天黑夜、刮风下雨,它都伫立在那儿,它就是‘祖国利益高于一切’这八个大字。两年多以来,它每天送我们去训练,又迎接我们归来。在潜移默化中,我发现它也成了我心中的‘哨兵’,我更发现它也是每一位中国航天员心中的‘哨兵’,时刻激励我们刻苦训练,为祖国载人航天事业贡献青春和力量。”

桂海潮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宇航学院的学生到老师,近20年的专业学习和科研积累为他执行这次飞天任务提供了直接支撑。

飞向太空之前,桂海潮对记者说:“到今天为止,我从技能上、身体上、心理上都准备好了,我有信心迎接这次任务的挑战!”

5月30日9时31分,搭载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六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约10分钟后,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桂海潮开创了多个“首位”:是我国首位航天载荷专家、首位科学家航天员、首位非军人航天员、首位非飞行员的航天员、首位戴眼镜的航天员。

网友冲桂海潮隔空喊话:03,你还有七个学生没毕业呢。”

他回答:“问题不大,天上可以开组会。”

俄罗斯航天专家称赞:“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为人类太空和宇宙探索带来更多可能,令人惊喜!”

桂海潮深有感触地说:“能将自己的专业知识学以致用,参与到载人航天事业中,是一件幸福的事情。保持好奇心、探索未知,是我前行的动力。”

 

摘自《家庭》202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