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女孩的妈妈,你忽视了什么

时间:2023-09-27


邱宇甲

 

“我和我妈:家人,仇人,陌生人。”

“我的母亲也是太爱我了,但她听不到我的需求。”

    网络上,越来越多地看到母女关系紧张的故事。这些年,母女关系也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怎么当妈妈?怎么当一位让孩子满口称赞的妈妈?估计妈妈们十之八九都不敢拍着胸脯自称完美。

    当妈妈,确实没有可以照搬的标准作业程序,但我们可以学习一些避雷的方法,努力做一个让女儿觉得相处起来舒服的妈妈。

 

情境:女儿和同学发生冲突后

一年级的囡囡和好朋友豆豆在学校抢玩具,在互相推搡中,囡囡的手被挠破了,但没过一会儿,两个小朋友就和好了。

    傍晚回家,妈妈看到女儿手上的伤后质问女儿,囡囡解释说,是豆豆抓了自己。囡囡妈妈立即给老师打电话询问原因,听到老师的解释后,囡囡妈妈又跟豆豆妈妈联系,告知对方豆豆伤了囡囡。对方连忙道歉,并提出探望和陪同就医的想法。挂掉电话后,囡囡妈妈怒斥囡囡:“她打你,你就默默挨打吗?你傻呀!要不是你妈厉害,他们能赔礼道歉吗?”

    问题解析:在这件事中,囡囡妈妈第一时间并没有关注囡囡的感受和想法。尽管孩子只是“一年级的小豆包”,但她是否被人尊重、解决人际冲突和困难的能力,也应该得到重视。囡囡妈妈错误示教了遇到问题的自动思维——“错在他人”的处理方式,教育孩子要“以暴制暴”,是比较危险的。

建议做法:遇到类似的情况,妈妈可以先向老师了解情况,再问问豆豆和豆豆家长的说法,还原当时的情境。弄清楚是双方争执下导致的误伤,而非严重的恶意欺凌后,妈妈可以和对方聊一聊接下来相处时,两个孩子如何注意安全。对于囡囡,妈妈要坐下来问问她受伤的时候有什么感受,后来怎么做的,下一次遇到类似情况有没有更好的处理办法。如果孩子不在意小伤,可以告诉她这种钝感和心理韧性值得肯定,但以后处理问题时要尽量避免自己受伤,也尽量不要伤害到别人。这会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感受得到了尊重,类似这样的“小冲突”不会受到责备,自己可以和妈妈坦诚相待,实话实说。

 

情境:诊室内分裂的母女关系

妆容精致、举止优雅的职场高管,带着青春期不想上学的女儿来诊室就诊。妈妈主动提出:“大夫,开导开导她吧!每天不想上学,就知道在家玩手机。”被刘海遮住双眼的姑娘低着头,一声不吭,表现出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

医生单独和孩子聊的时候,孩子说出自己抑郁了几年的经历,但妈妈从来不听她说,认为她是无病呻吟、胆小怯懦、逃避现实。每一次自己的真诚表达,却换来妈妈暴风雨般的批评和训斥。渐渐地,孩子对妈妈沟通的模式熟悉而厌烦,在妈妈面前越来越沉默。然而,即便孩子沉默,也免不了遭到妈妈尖刻的讽刺,于是她慢慢觉得自己的存在是一种罪孽,活着如同行尸走肉一般,甚至用小刀无数次划破手臂,来代替自己发出无声的哀号。

当医生了解到妈妈眼中的母女关系时,答案却完全不同——妈妈始终认为两个人的关系很好,孩子只是平时想得太多,最近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孩子不想去上学了。

问题解析:这位妈妈一向自信满满, 习惯运筹帷幄。细问之下了解到,由于妈妈在童年时期的内心情感未被尊重, 或直接被忽视, 她便一直习惯了用做人做事要更棒、更强, 用外界的赞誉来肯定自己。潜移默化中,妈妈又把上一代的情感忽视传递给下一代,造成更为敏感、早熟的孩子在寻求情绪出口时,选择了自我隐蔽式伤害。

建议做法:妈妈和女儿交流的时候,要学会倾听。即使女儿年龄小,谈到的很多想法和成年人不一样,妈妈也不要评判,而是要等她充分表达之后,再平静地说出妈妈视角的想法和做法,供她参考。在很多孩子开始谈及负性情绪的时候,如果妈妈能够接纳负性情绪的表达,在开放包容的氛围中进行深度交流,日后孩子的情绪出口才会更多、更安全。

情境:结婚后长不大的女儿

安妮是一个中国姑娘,从小和全职照顾自己的妈妈在国外生活。妈妈对安妮的照顾和管理无微不至,多数时间都安排她在家读书、练琴。有小朋友找安妮出去玩,妈妈会告诉安妮外面有很多风险,比如玩土的时候可能会感染寄生虫,玩水的时候可能会因为弄湿衣服着凉,游泳的时候可能会呛到不干净的水而得肺炎。于是,安妮从小到大几乎没有朋友。

长大后,安妮换了好几个男朋友,每次约会都跟妈妈详细汇报,让妈妈指导怎么与男友相处。结婚后,妈妈经常自己拿钥匙去女儿的家里收拾屋子、洗脏衣服,这让安妮的丈夫非常不习惯,并因此常常与妻子发生冲突。妈妈又会在女儿受气之后跟女婿理论,结果往往是“火上浇油”。

问题解析:这位妈妈的过度保护、干预, 造成了女儿安全感的缺乏,难以独自勇敢地探索外界,摸索人际相处时合适的界限,遇事缺乏主动决断能力。女儿成家后,妈妈延续毫无分寸感的相处方式,造成女儿婚姻混乱。归根结底, 正是原生家庭的异常绑定, 造成夫妻关系疏离, 婚姻关系不稳定。

建议做法:妈妈在照料女儿时,也要照顾好自己。即便是全职妈妈,也要尽量保持自己的兴趣爱好、社会交往。身教大于言传,这种无声的教育是一种更为深刻的生命教育——教育自己的孩子如何爱自己、如何探索世界。在温暖关系的滋养下,孩子会对外界充满发自内心的好奇和兴趣。与人相处尤其是处理亲密关系的时候,妈妈更需要学会保持距离,退出女儿的生活——妈妈的爱和信任,是支持女儿一直前行的动力,这种力量连接是不会被隔断的。

做妈妈不易,做让女儿满意的妈妈更难。没有哪位女性生来就是好妈妈,只要能够尊重他人、坚持自我成长,每一位妈妈都是能够自洽也会育儿的优秀妈妈。

 

摘自《大众健康》2023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