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出发:葛杨27年坚守公益路

时间:2023-08-11


方堃

 

2023年5月25日,是全国大、中学生心理健康日,“5·25”的谐音是“我爱我”,提醒着每一位学生“珍惜生命,关爱自己”。

就在一年前的这一天,合肥市公安局四级高级警长、安徽唯一“全国巾帼志愿服务感动人物”葛杨通过援助热线电话,分别对两位欲轻生者进行了近1个小时的线上心理干预,成功劝阻;当天夜里,葛杨又接到一条火速增援指令,经过艰难的谈判,终于在凌晨1点解救下一名在34楼楼顶欲轻生的女孩。

紧张的一天里,葛杨挽救了3条生命,而这仅仅是她繁忙日常的一个小小缩影。从警30多年来,葛杨处置心理援助个案300余起,将20多条生命从悬崖边拉回,她热心公益、挺身救人的故事让人感动,令人钦佩……

 

倾力资助“北方来的读书郎”

1997年,青年民警葛杨偶然在报纸上看到一篇题为《北方来的读书郎》的报道。文中的李同学来自阜阳利辛县农村,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可是到了开学日,李同学却迟迟没有来校报到。学校回访后发现,李同学因交不起学费面临失学。葛杨深受触动,当即决定资助李同学。

葛杨热心公益不是一时冲动,而是源于她身体里流淌的红色血脉。葛杨出生在金寨县红村,从小听着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的故事长大,父亲经常告诫她:“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以后啊,‘见利益就要让,见困难就要上’。”这句话,影响了葛杨的一生。

葛杨打通报社电话,了解到李同学每晚只吃一两个包子,饿得厉害就用冰块充饥,更加坚定了长期资助他的想法。第一次在学生宿舍见面后,临别时,葛杨注意到李同学脚上穿着一双旧拖鞋。葛杨悄悄询问一同前来的报社工作人员,得知李同学只有一双鞋,当天踢球弄脏了,为了第二天上课有鞋穿赶紧刷洗晾晒,与葛杨见面时不得已只能穿着拖鞋。

葛杨听后心酸不已,转身坐公交车来到商场,一口气买了3双鞋子。她想好了:一双皮凉鞋,给李同学上课时穿;一双足球鞋,给他踢球时穿;还有一双运动鞋,方便他随时替换。当葛杨把三双新鞋送到李同学的手上时,他既开心又感动,瞬间红了眼眶。

此后,葛杨每个月从300元的工资中拿出100元来资助李同学。之所以没有一次性把钱给他,心思细腻的葛杨经过了深思熟虑,她担心18岁的孩子一下子拿到一大笔钱,容易学坏。现在她每个月亲自把钱交给李同学,可以保证一个月至少见一次面,和他聊聊学习、生活,多了解他的思想动态,以便及时给予关心和帮助。在葛杨的影响下,大学期间,李同学主动到偏远地区爱心支教。

资助李同学的第三年,葛杨怀孕了,考虑到有一段时间不能每月去送资助金,她把关怀的“接力棒”交到了丈夫手上。葛杨挺着大肚子,带着丈夫来到学校与李同学见面,三人开心地在校门口合影留念。对于葛杨的决定,丈夫总是无条件地支持,葛杨能够在公益的路上走下去,家人是她坚强的后盾。

4年后,李同学告诉葛杨一个好消息,他保研进入中科院了!硕博连读期间,李同学入了党,后来留学美国做博士后。完成学业的李同学拒绝了国外高薪,毅然回到祖国,如今他已是博士生导师、生物统计学界的权威。回国后,李同学对葛杨说:“无论走多远,我都不会忘记,自己是在您的帮助下才取得这样的成就,我一定会回到这片温暖的土地。”

2017年,葛杨牵头主办的第一届“一起上大学”公益助学活动开幕,李同学因工作原因没能来到现场,但他用心录制了一段视频,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大家“贫穷不可怕”,鼓励贫困学子们怀抱希望、努力拼搏,身在现场的葛杨不禁热泪盈眶。

整整20年,李同学从一名受助者成长为社会突出贡献者,这是时间给予葛杨最好的回馈,也是公益事业最美的见证。

 

生命边缘的三次握手

2006年,葛杨担任合肥三牌楼派出所副所长,在工作上介入危机谈判和危机干预。至今,她仍清晰记得第一次楼顶救人的惊险情景。

6月2日那天,葛杨接到合肥市110的派警单,在安徽省立医院的楼顶上,一个男孩要跳楼!

葛杨赶到后,迅速了解现场情况,16岁男孩小翔爬上急救中心13层楼顶的边沿,他无意中弄掉一枚硬币落在了楼下小贩的摊位上,才被群众发现。民警和消防队员已经做好了准备,在预定位置铺好了气垫,可是小翔的情绪十分激动,拒绝见任何人。情况危急,大家一致同意葛杨出面“谈判”,其他人埋伏在顶楼楼道附近,随时准备冲出去救人。

葛杨来到楼顶,小翔看到眼前是一名女性,没有表现出明显的排斥。葛杨脑海中快速思索着谈话的切入点,此时,她对小翔的个人情况以及做出危险行为的原因一无所知,必须尽可能在短时间内找到合适的话题,才能建立彼此间的关系,拉近距离。

危机谈判与其他谈判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没有第二次机会,因此现场判断尤为重要。看着小翔稚嫩的面庞,葛杨开口说道:“你看,在年龄上我是你的大姐姐,你相信我,我能帮你……”葛杨温和的语调,让小翔稍稍放松了戒备。葛杨试探着和小翔聊天,可当她说“相信我,我能把你拉回来”时,小翔就不作声了。

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几个小时过去了,葛杨一直劝说不动小翔,她的眼泪不受控制地流下来。葛杨告诉小翔自己的真实感受:“跟你聊了这么久,你依然不愿意把手给我,我真的很难过……”

或许是这句话触动了小翔,抑或是葛杨长时间的劝说有了成效,小翔突然对葛杨说:“我要跟你玩一个游戏,只给你3秒钟时间,如果你能抓住我,我就活下去,否则就去死!”

葛杨的大脑飞速运转,权衡之后,觉得这样做太过冒险,自己并没有十足的把握抓住小翔,于是提出一个建议:“我们握个手吧。”葛杨向小翔缓缓地伸出自己的手。小翔犹豫了很久,第一次,他把手伸出来,又缩回去了;过了一会儿,小翔第二次伸出手,可还没有触到葛杨的手,他又把手缩了回去。

葛杨的心中万分焦急,但她努力让自己看起来很平静,右手始终伸向小翔,保持一动不动的姿势。有一瞬间,葛杨的脑海中闪现:我如果被他带下去了,我的女儿怎么办?但这个念头只是一闪而过,重度恐高的葛杨强迫自己专注眼前,忽略掉置身在高楼顶的事实。

第三次,小翔伸出手,把葛杨的手一握,就松开了,仿佛在向葛杨告别。葛杨来不及思考,突然用双手抓住小翔的手,整个身体死死地压住小翔的腿。刹那间,隐蔽在附近的同事们迅速冲过来,把小翔和葛杨一起拉到安全地带。此时,距离葛杨登上楼顶已经过去了4个半小时,她长长地舒了一口气,终于把小翔从死亡边缘拉回来了。

事后葛杨才知道,小翔第三次握手之后真的打算跳下去,不禁一阵后怕。而小翔要跳楼的原因是和爸爸起了严重冲突,爸爸让他去学木工,他想学电脑。葛杨又帮小翔找到免费学电脑的学校,之后还帮他找到了工作。多年过去,小翔已经成家立业,有了自己的孩子。而每一年的6月2日,无论生活多么忙碌,小翔都会打来电话向葛杨问好,感谢她的救命之恩。

从第一次救人至今,葛杨已经从楼顶救下了13名轻生者。每一次惊心动魄的楼顶谈判,都是一场生死考验,葛杨凭着一腔热血和不断精进的谈判技巧,将一条条生命从死神手里拉了回来。作为安徽省公安厅心理健康服务学科省级教官、合肥市公安局危机干预团队核心成员,葛杨如今已是名副其实的“谈判专家”。

“木吉他公益计划”让孩子仰望星空

2017年,葛杨和歌曲《相亲相爱》的作者丁于一起,发起了“木吉他公益计划”。这个音乐扶贫项目的主题是“用音乐温暖世界”。葛杨想起自己小时候也爱唱歌,在那个年代,音乐只是一个梦,离自己特别遥远,即便在当下,一些农村特别是偏远山区仍然没有音乐教师。葛杨想尽己所能,把这个小小的梦想种进孩子们的心中,让他们在未来,拥有腾飞的勇气和力量。

葛杨邀请刘兰芳、耿莲凤等老艺术家和一些著名演员,请他们走下舞台,面对面、手把手地给孩子们音乐启蒙。“木吉他公益计划”首站在金寨,不仅因为葛杨对家乡有着深深的眷恋,更因为第一所希望小学就在金寨。

“木吉他公益计划”第一次海选时,葛杨的心中五味杂陈,她在现场发现,有的孩子从来没有接触过音乐,根本不会唱歌。海选第二天,葛杨和同伴们就开始对这些孩子进行集训,爱心企业给孩子们免费捐赠了木吉他。最终,孩子们以出色的表现进行了汇报表演,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还登上了2018年的安徽春晚舞台。

“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操场边的秋千上,只有蝴蝶停上面……”随着吉他伴奏,孩子们弹唱着《童年》,2019年7月10日晚,“木吉他公益计划”第二站在凤阳圆满落下帷幕,30名来自贫困农村的留守儿童接受了音乐启蒙。

家住凤阳总铺镇孙岗村的小梓林只有10岁,父亲是建档立卡贫困户,肢体一级残疾,没有劳动能力,在餐馆打零工的母亲激动地说:“我做梦都想不到,我家孩子能参加这样的音乐培训……”短短10天时间,梓林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葛杨发自肺腑地说:“我希望这些孩子不止能收获吉他的技巧,更能拓宽自己的视野,希望星星之火能成燎原之势,将正能量的传递一直继续下去,通过文化扶贫和音乐扶贫,让每一个孩子都能脚踏实地,仰望星空。”

多年来,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做公益,葛杨都非常关注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为了方便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关爱和疏导,2016年开始,葛杨在合肥的3个社区设立了“葛姐阳光工作室”,免费对有心理问题的青少年进行心理援助。在葛杨的耐心开导和关爱下,这些青少年走出了心理阴影,重拾自信,有的回归校园,有的考上了大学,有的走上了工作岗位。

2022年6月,葛杨被抽调到合肥市特殊人群社会关爱工作专班负责心理组工作,到2023年初,就已处置青少年心理危机个案80余起。

葛杨的工作不分昼夜,异常忙碌,节假日又被公益事业填满,以致女儿童年时对葛杨最深的印象,就是一抹警蓝的背影。女儿也曾埋怨过:“妈妈再不陪我,我就长大了。”等到真正长大,女儿渐渐理解了葛杨,“我的妈妈很伟大,她一直在助人、救人。”

葛杨获得了安徽省优秀人民警察、安徽省三八红旗手、“中国好人”等诸多荣誉。她总是很忙,从青春年华到鬓间藏了白发,葛杨常说:“生命的长度有限,而广度是无限的。看到被救助者好好活着,是一种幸福;看到他们对社会的爱心回报,更是莫大的安慰。”

 

摘自《恋爱婚姻家庭》上半月2023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