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听话,问题出在哪儿?

时间:2022-08-05

孩子不听话,问题出在哪儿?

蒋佩

 

最近,我听朋友讲了这样一个家庭生活片段:9岁的孩子到了晚上十点还不睡觉,妈妈非常着急,跟他解释让他听话,赶紧去睡觉,不然对自己的眼睛和身体发育都不好,结果孩子还是在看课外书。于是,妈妈很生气地责骂了孩子,说孩子表现很糟糕,不是个好孩子……结果孩子更加对抗,表示坚决不去睡觉,妈妈也更加愤怒,暴跳如雷。

 

不听话,孰之过?

类似事件经常发生在我们身边。我们总在问:“这样的孩子该怎么教育?这样的妈妈该怎么改变教育方式?”其实,“究竟是孩子的问题,还是家长的问题?”这是最值得家长反思的。

以上述家庭生活片段为例。家长的想法是希望孩子早点睡觉,但是孩子不听话,于是家长产生了愤怒的情绪。在这种情绪的操控下,家长便责骂甚至体罚孩子。

从表面上看,家长的想法似乎就是希望孩子按时睡觉,但如果只是停留在这个表面,就会发现家长不至于如此生气,或者至少不至于去斥责甚至体罚孩子。经过分析会发现在这个想法背后隐藏的想法其实是:家长认为孩子应该听话。面对孩子不听话的现状,却保持着一种“孩子应该听话”的想法,这本身就是矛盾的。

 

应该改变孩子现状,还是调整家长认知?

面对上述情况,我们到底应该去调整和改变孩子不听话的现状呢?还是去调整和改变家长认知中“孩子应该听话”的想法呢?

首先需要思考一个问题:孩子是不是一定要听话?按中国传统的教育理念,无论大人说的对错与否,孩子就应该听话。但是这样对孩子的成长成才真的好吗?我们不难发现尊重孩子的思想和见解,并注重沟通和引导,对促成孩子形成独立人格更有帮助。显然,孩子不一定要听话。

那么,问题大抵出在家长的错误认知中,所以家长需要认识到孩子也有他自己的想法和认识,我们不能下命令一样地要求他,而是要循循善诱地与之沟通,引导他认识到什么是适合的、什么是不适合的,让孩子自己做出有掌控感的主动选择,而绝非强加一个指令给他。

以这个家庭生活片段为例,我们应该看到:首先,孩子爱看书这本身是件好事,只是时间不合适。所以,妈妈在跟孩子沟通的时候,首先应该肯定他的行为,并指出时间不合适,建议在合适的时间再看。这样既肯定了孩子,也指出了问题。在“共情”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面质”。其次,家长需要给“不听话”的孩子一点缓冲的时间。孩子毕竟是孩子,尤其是面对有自己想法的孩子,一定要给他一点时间,让他将自己的想法和现实进行调和,自主地做出合适的行为调整。

 

与子互动,家长应先做好情绪管理

在亲子互动过程中,家长最难做到的就是情绪管理。

家长首先要接纳自己的负性情绪,才能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当家长感到孩子不听话,进而感到非常生气的时候,要去接纳自然生发出的负性情绪。接纳意味着理解自己的情绪,觉察自己负性情绪的来源,平和地观察它来、它停留以及它走。

了解自己负性情绪的来源。在教育孩子时,家长们会不可避免地进行很多预想和投射。比如不自觉地把自己的行事标准放在孩子身上,对孩子的某些方面有期待就会加大对孩子的要求……而这些标准和要求被孩子内化了吗?显然没有。问题就出在预想和投射未被实现,所以家长的情绪中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愤怒,显现出来的行为就是责骂甚至体罚。

不将负性情绪转加给孩子。有些家长的负性情绪来源中包含了很多因素,比如和别家孩子无意识的社会比较、在单位中受到的工作压力和人际压力……这些都决定了家长负性情绪的强烈程度。所以家长一定要仔细觉察自己的负性情绪,然后去接纳它,和它共处,最后它自然就会离开。家长一定不能成为自己情绪的俘虏,甚至将负性情绪传递给孩子。

 

孩子不听话,家长应该怎么做?

1聚焦问题,不放大

学会智慧地运用道家的整体观念,将孩子的不听话、不配合等问题理解为一个人漫长人生中短暂的、转瞬即逝的一个小点,甚至就像一朵小浪花,不去放大。我们经常会听到家长在训斥孩子的时候过度放大孩子当前的问题,甚至将其结果无限延展到未来。这样不但不会真正帮助孩子修正问题,可能还会严重损伤孩子的自尊。家长应该就事论事,聚焦问题本身,指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即可,否则一味地由此及彼、大谈不良后果,只会让自己陷入更负面的情绪而不能自拔,于当前的问题无补甚至加剧其严重性。

 

2相信孩子,让他选

人本主义认为,每个人都有朝向社会主流方向的需要,比如爱自己的同胞、遵纪守法等,如果不是这样,一定是这种朝向被干扰了。孩子也一样,他也有遵守规矩、爱家人这样的朝向需要,只是可能被家长缺乏耐心、粗暴的态度和方式给掩蔽了。作为家长,一定要相信孩子是会根据现实情况做出适合并有益于自己的选择的,要努力去除掩蔽,帮助孩子。

 

3完善人格,耐得烦

探讨这个家庭生活片段时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妈妈的不耐烦。一位精神分析师说过,一个人耐烦的程度几乎等同于他人格独立的程度。本文示例的家庭生活片段中的妈妈,或者说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很多家长可能都是人格不够独立的,所以在陪伴、尤其是辅导孩子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出现了种种不耐烦,其实都是人格问题的折射。

所以好的家庭教育首先源于父母健康独立的人格。如果父母亲的人格不够健康独立,那首先需要去觉察和接纳这一部分,然后需要用更多的时间去完善。

 

摘自《心理与健康》2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