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生如何提高自信?

时间:2022-04-21

中职生如何提高自信?

呼泓敏

 

什么时候你对自己感到满意?

身为职业学校的班主任,我经常会问学生这个问题。有不少学生能回答出标准答案:“当我能从过去的失败中走出来,接纳不完美的自己,认为即便我不完美也是值得被爱的,并对未来充满信心和耐心的时候。”

而当我问起,你现在是否对自己感到满意时,几乎每个学生都是摇头的。这是自我效能感低的典型表现,也是中职生身上普遍会出现的心理问题。

“自我效能感”一词由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于1977年提出的。他认为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自我评估。

自我效能感影响着个体的行为、思维和情感,决定着他们将要付出的努力程度,以及在遇到困难后的坚持程度。

中职生过往的学习经历当中,失败多、挫折多,成就感低。一部分中职生由于初中时成绩不理想、表现不佳、自我管理能力不强,还带有深深的习得性无助感。

社会上流传着“学习不好上职校”的说法,听上去似乎中职生的处境仅仅是由他们自己造成的。但社会为所有中职生贴上“差生”“素质低”“不学无术”的标签是很片面的,因为这忽略了他们背后的家庭经济条件因素。有很大一部分中职生,家里的经济状况难以支持他们上高中、上大学的高昂学费,也无法承受付出备考的时间成本,对他们来说,早早工作、承担起养家的责任,比跟上应试教育的步伐、获得大学文凭要更重要,也更现实。

我们在同学聚会上,经常会聊起“我有一个高中同学如何如何”“我有一个大学同学如何如何”“我认识某大学的一个研究生”,几乎没有人会提起“我有一个读职高的朋友”,这反映出初中毕业后去了职高的学生几乎和同龄人不会再有密切的联系,同时,他们也会慢慢被曾经的同学遗忘。

柴静在《看见》的序言里这样写道:“人常常被有意无意忽略,被无知和偏见遮蔽,被概念化,被模式化。”在某种程度上,中职生就是在当前高速发展的社会里被忽略、被遮蔽的一个群体。

他们希望能被平等对待,但学校与家庭的低期望和就业时的不被认可打击了他们的自尊,导致自我效能感降低,对未来丧失信心,甚至逐渐放弃对自己的要求。作为职业学校的老师,我们想帮助孩子们获得更多正能量,助力他们在学习、成长、职业选择这三条路上走得更好、更稳。

班杜拉认为个体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和发展主要受以下四个方面的影响:

成功的经验可以提高个体的自我效能感,而失败则会降低个体自我效能感。

即看到与自己相类似的人通过努力获得成功,可以提高自己完成任务的自我效能感。

言语劝说:如果个体被他人认为对某项工作胜任,那么个体就会加倍努力,自我效能感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反之个体自我效能感则会降低。

积极的情绪状态可以提高个体自我效能感,消极的情绪状态则会使之降低。

根据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结合班级实际,中职教师可以采取这三方面对策提升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可以通过想象自己做得非常成功这种自我心理刺激来产生,这种想象出来的成功并非是“不切实际”或者“空想主义”,而是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学生们想象自己成功的样子,情绪状态得到改善,可以强化他们做某件事情的能力和动力,而自信心和动力的增强又可以反过来影响自我效能状态。

很多学生可能不会或不敢去想象自己成功的样子,这就需要老师们关注学生的优势,强化他们的特长,鼓励他们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展露才华,并多为学生提供展示才能的机会。

人类的许多效能信息都是从替代性经验中获得的。比如,一个学生看到某个和自己水平差不多的学生完成了某项任务,会认为自己也能完成同样的任务,从而增强自我效能感。反之,目睹同伴的失败,会降低其自我效能感,觉得自己也可能失败。

对此,老师们要善于发现、抓住,及时且有意识地为学生树立好榜样。好的榜样可以是人,也可以是事,重要的是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榜样身上来,使学生既看到自身和榜样相似的长处,也看到自身还没被发掘的潜能。

在这个环节,老师们还要注意家校协同合作,父母对孩子的个体发展有很大影响,父母若能不断修为,则可以更好地促进孩子的成长。

不同的环境提供给人的效能信息是不一样的。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有利于自我效能的形成与提高,压抑的教育环境则会使自我效能感降低。在中职生进入职高的初期,由于环境陌生、考试失利的阴影,以及和旧同伴分离等因素,焦虑情绪会比较明显。

在这一时期,老师们尤其要注意爱护学生,平等地对待学生,形成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在学生们适应了新环境后,建议老师们在教育过程中使用适当的奖励和惩罚措施。

前文中提到了替代经验对自我效能感的强化作用,其实自我强化也是提升自我效能感的一种方式。所谓自我强化,是指个体根据社会对他所传递的行为判断标准,结合个人的理解对自己的行为表现进行正或负的强化。

奖励或者惩罚,就是对个体行为的强化,其内在体现的是一种价值观与判断标准。

在让学生明确行为准则的前提下,对他的正面行为进行奖励,能够有效地增加其正面行为,获取更多的自我效能感。反之,当其因为不良行为从而受到惩罚时,就会减少该行为,为了避免学生在经历惩罚后自我效能感降低,老师不应体罚,不应粗暴训斥,而应耐心启发、循循诱导,启发学生分析原因并加以纠正。

 

摘自《心理与健康》2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