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不适应校园生活该怎么办?

时间:2022-03-01

新生不适应校园生活该怎么办?

郭芳 李天凤

 

该生是哭着走进心理咨询室的,等其心情平复,才慢慢将伤心之事表达出来。原来,该生为初一新生,离开了熟悉的小镇与父母,孤单前往本市一所较好的中学求学,也是第一次住学生宿舍。周围的一切是陌生的,该生表现出极度想家,对学校生活的不适应。在前几天,当该生想家的时候,还会和邻班的一个朋友聊聊天,两个人哭一哭,心情平复许多。就在昨天,其朋友因为过于想家被父母接走了,该生在学校内失去了最重要的人际支持,导致了想家情绪的加剧爆发,才走进了咨询室。

共情该生,让其想家情绪得以充分宣泄。对新生不适应问题做正常化处理,让该生从认知上意识到刚入学表现出的种种不适是非常正常的,也是很常见的。心理老师采用自我暴露的方法,告知该生当老师在她现在这个阶段是如何处理想家情绪的。

肯定与鼓励该生有问题找心理老师的行为。采用因应询问的方式,提问该生“你的朋友因为想家被父母接走了,那你是怎么做到能坚持在校的呢?”该生表示,因为这个学校是本市非常有名的学校,该生非常幸运摇号到了这里,其父母非常期待该生能在此校有所成就。该生也是非常善良体贴父母的,不想让父母失望。

在其想法中充斥着趋避冲突,其原话表示“我非常不想在这待着,但是……但是我必须在这,我不想让父母失望”。心理老师帮助澄清,“在一个转折句中,‘但是’后边的语句往往更为重要,因此在你的心中,是更偏向好好留在本校的是吗?”该生经过思索,表示了同意。咨询师抓住该生在趋避冲突中的突破口,作出澄清,帮助该生理清了思绪。

该生多次表达出“我觉得我克服不了了,我就是想家”。心理老师询问该生,以前的生活经历中,有没有过类似的情况,觉得自己肯定做不到的,结果反而还不错。该生思索后表示是有类似经验的。该生自述几何成绩非常差,即使很努力了,但也就是70分的水平。后来通过一直刷题,没想到最后考试成绩是90多分。心理老师提问,从几何考试的经验中,你能得出什么道理呢?该生表达,不断努力终会收获进步。并表示对其当前的新生不适应问题有了些自信。

该生在谈话中还表现出一个特点,就是思虑过多。比如,她会担心父母不在她身边会不会发生意外。心理老师采用具体化技术,询问该生所说的“意外”指的是什么。该生表达说是车祸。心理老师继续询问,以前其父母是发生过车祸这种事情吗,以至于让她如此担心。该生却表示从未发生,其父母身体健康,生活安稳,担心车祸纯属是自己无根据的想象。

心理老师做出解释,这种“对没有发生的事情的无谓担心”在心理学上被称为“预期性焦虑”。它具有三个特征:

不可控性。对父母是否会出车祸这件事情,该生是无法控制的。

侵入性。预期性焦虑往往不会一直持续,但是当该生在上课,或者做别的事情的时候,这种焦虑突然闯进脑海,让人抑制不住地去想它。

灾难性。该生预期性焦虑的内容是负面的,并且放大可能到来的危险中最可怕、最不希望发生的那一点——车祸。当开学不适应遇上预期性焦虑,该生更多地体验到悲伤与无助,积极行动的力量是薄弱的。

心理老师向该生介绍了史蒂芬·柯维理论中的“影响圈”与“关注圈”概念。影响圈指的是我们能够通过行动影响和改变的事情。关注圈指的是会影响我们,但是我们没法改变、只能关注的事情。该生所担心的“父母可能出车祸”这件事情,是在影响圈以外、关注圈以内的。当该生试图去控制一件控制不了的事情时,焦虑便产生了。

对此,心理老师建议该生给自己制作一个“焦虑箱”。焦虑箱内可以放上每日的“焦虑表格”。在表格的左边一栏写下焦虑的问题,右边一栏写下它是否真的发生了,以及对自己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每天当焦虑的想法产生的时候,就用2分钟时间将它写到焦虑表格中,写完后就将注意力转移到其他事情上。每周结束的时候,从焦虑箱中回顾这一周自己焦虑了多少次,又有几次焦虑之事真正发生了。通过回顾或许会发现自己焦虑的不合理性。

该生在新环境中尚未建立人际关系是其不适应的另一个助推器。该生因为自己陷入低落情绪中,自身注意力更多放在处理情绪问题上,对周围的同学尚未给予关注,也没有建立起良性关系。在宿舍生活中没有归属感,其他同学欢声笑语更衬托该生独自落寞,孤单的时候更为想家。因此该生陷入了“想家—情绪低落—无暇结交新友—孤单—想家”的恶性循环。心理老师鼓励该生收起负面情绪,采取结交朋友的行为。当孤单感消失,对环境的适应就会容易一些。

 

摘自《心理与健康》2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