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走出“三分钟热度”的怪圈

时间:2018-09-27


  

三分钟热度,是个什么鬼?

    “三分钟热度”现象,比喻人们在事情开始的时候情绪高涨,但坚持不了多久,便失去兴趣。

    “三分钟热度”在心理学中有个接近的名词是:半途效应。心理学家研究,当人们追求一个目标做到一半时,常常会对自己能否达到这目标产生怀疑,甚至对这个目标的意义产生怀疑,这时候的心理会变得极为敏感和脆弱,这样就容易导致半途而废,心理学上称之为半途效应。大量的事实表明,人的目标行为的,止期多发生在“半途”附近,在人的目标行为过程的中点附近是一个极其敏感和极其脆弱的活跃区域。

“三分种热度”的原因

    1.目标选择的合理性

    目标选择的越不合理越容易出现半途效应。因此选择目标的时候不能自轻也不能自大,要根据自身条件和发展规划慎重考虑,恰到好处最合适。

    2.急于求成的心理驱动

  信息的易获得性让每个人都看到了“可能性”,造成了对自我能力的误判。很多人急于求成,恨不得短平快地走向人生巅峰。现在的时代在很多人眼里,短期利益重于长期利益,需要长期积淀和投入的事情自然很少有人坚持。

    3.自信心的无形磨损和内耗

    “三分钟热度”也可能源于害怕失败。当人们开始对某些事情感兴趣,并付诸实践后,才发现“没那么简单”,为了避免承受未来可能的失败,及时放弃,全身而退。然而,这样的后果就是“常立志,无长志”,每件事都是半途而废,最终一事无成,这对一个人自信心和精力是一种无形的磨损和内耗。

    一个高效和幸福的人生不能有太多的“三分钟热度”。虽然从“三分钟热度”能够看出一个人的兴趣点,但真正重要的是,从兴趣点出发,延伸培养长期的习惯,才能取得成绩。

如何正确对待“三分钟热度”

1.给“三分钟热度”一个时间限制

    根据生涯规划领域的大师舒伯的理论,生命被划分为五个阶段,类似于我们熟悉的儿童期、青春期、成年期、中年期和老年期,每个阶段对应着不同的生命任务。

    在成年期来临前,大约是20岁之前,“三分钟热度”会让你更多的保持尝试和行动,从而探索自己的兴趣和能力。无论是参加社团活动、承接新的工作任务、还是去攀岩、潜水或去旅游等等,只有要机会,就不要拒绝。尽可能广泛地尝试,开阔视野,了解世界,结识不同的人,获得真正的经验。

    在生活中不断地尝试各种可能性,最终慢慢确定自己的长项,找到自己努力的轰向。我们需要行动,通过行动而学习;通过学习而了解,通过了解而经历,通过经历而拥有智慧,通过智慧而发现简单,通过简单而引起注意,通过注意——最后我们明白我们需要做什么。

    2.给“三分钟热度”一个数量限制

    找一张白纸,写上标题《我这一辈子,必须做的事》,然后一件一件开始列举:听一场现场音乐会、学会潜水、学会三门外语、到非洲看狮子……不要辜负生命,把你想做的都列出来。然后根据现实情况,再分解到未来的人生中去。

    推荐大家阅读《记事本圆梦计划》,作者高中辍学创业,到28岁时创办第一家公司,8年后公司上市;36岁时再创第二家企业,并用364天,再次成功上市。他曾经做过长达55年的人生计划,他把这疯狂的一切,写在了《记事本圆梦计划》里。如果你还有担忧,再来看看英伦好爸爸的故事。奈杰尔-霍兰德,从小患有腓骨肌萎缩症,长大之后要依靠轮椅生活。他的小女儿遗传了他的病症,这意味着他小时候经历的一切挫折,都是女儿未来要面对的。于是他开始为人生制定了看似疯狂的50个目标,他说要让女儿在今后自己面对挑战的时候,可以说:“如果我爸爸可以做到,那么我也可以。”

这个世界,活得丰富多彩的人很多,与此对应的是,庸庸碌碌的人更多。想要拥有哪种生活,决定权在你。涌动着热情的“三分钟热度”,好好对待它,你就会收获有趣人生。    

所以,“三分钟热度”并非全是不可取的,它也有积极的一面:至少会有三分钟是热的。我们要有效地利用好这“三分钟”的意志力为行动力“加满油”。比如,想学外语的人,可以利用“一时冲动”把学习材料准备好,打好基础,做好每天的学习计划,增强目的性,清理掉桌面上多余的书和工具,提高学习效率。

  例:

    仗剑少年:我就是一个做事总是“三分钟热度”的人,我觉得有好处也有坏处。好处就是好奇心强烈,兴趣爱好特别广泛,坏处就是很多爱好都只是入门级别或者一知半解,没有什么特别拿得出手的特长,也没有锻炼出坚持到底的意志力。

    一直对不同的事情产生兴趣的话,我觉得这件事本身无伤大雅,有兴趣的时候就去抓紧做,就算最后不能达到专业的程度,但是起码可以在以后触类旁通。比如我从小就喜欢玩羽毛球,后来学习壁球和网球的时候在手眼配合上就会比较容易上手。上初中的时候喜欢游泳,大概练了一个夏天就后来渐渐放弃了,但是当我对潜水发生兴趣的时候,游泳的基础起码不会让我望洋兴叹。对心理学曾经有一段时间很感兴趣,就去读了几本书,有了一点点基础,后来虽然没有继续钻研下去,但是现在遇到很多入处理问题思维很奇怪的时候,我都会尝试联系理论去解释他的心理。

    上了大学之后,我渐渐觉得做事过于“三分钟热度”并不是好事,主要就是做什么事情内心都比较浮躁,不能很好控制自己了。就拿羽毛球和游泳来说,当时一起学习的同学中,有一直坚持到现在的人,与他们相比,我已经拉下了一大段距离,看到我们之间的差距,心里总有些不是滋味,想着自己当初要是也能坚持学习就好了。我觉得自己的看法有些矛盾了。

心理急诊室

    乐颖:美国职业生涯研究者玛格丽特在《从三分钟热度到一万个小时》书中,通过大量的行为学研究,发现把追求许多而且是经常变化的兴趣,认为是人格里最棒的特质之一。有两类人都可以发展很好,一类如莫扎特这类人,从小就立志成为音乐家,将其一生都投入到音乐一件事当中;而有些人天生就具有多方向发展特质,如达·芬奇,既创作了举世闻名的《蒙娜丽莎的微笑》和《最后的晚餐》,也通晓数学、生理、物理、天文、地质、音乐、雕塑和植物学。

    具有匠人之心虽然令人佩服,但如何能够把自己的众多兴趣都发挥到淋漓尽致,成为优秀的斜杠青年也是一个很好的历程。因此,只要是自己想要选择的就勇敢去做,不要因为“三分钟热度”这样的负面标签从而怀疑自己。你要明白,身上具有的诸多兴趣是上天赋予的才能,若能充分驾驭自己向多方向发展,我们就可以如同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涌现的众多天才一般,多才多艺,面面俱到。所以想轻松转身成斜杠青年,现在就开始追求自己的兴趣,发挥出先天性优势。

    因此,我们完全可以借助“三分钟热度”做好三项自我管理:首先,自我接纳。清楚自己的优势,倾听自己的心声,不要勉强压抑自己做不擅长的事情,不要盲目攀比。其次,自我察觉。开展计划或进入新领域时,要时常自我反思,检验计划的合理性,及时做相应调整。最后,自我管理。“三分钟热度”大多是执行能力差或者缺少毅力和自律,因此,一旦确定目标要抵制诱惑,管理好自己的生活节奏,持之以恒。

    我认为如果是因为懒而不断转换兴趣点的话,以三分钟热度为借口,遇到阻碍和瓶颈就不寻求突破,知难而退,就是逃避了。这种情况就需要改变,加以克服。尤其是对待自己理智上觉得有必要坚持的选择时,制定详细的奖惩机制,对自己的行为进行习惯加固,来引导自己去坚持。

 ★心链接

如何将自己的兴趣坚持下去

1.锻炼意志力,从小事做起

    意志力越弱的人越容易出现半途效应。行为学家提出了“大目标、小步子”的方法。“苟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三分钟热度常来势汹汹,但无法持之以恒。究其原因,多由于强度太大,产生畏难情绪。所以,想克服三分钟热度的魔咒,就要把事情控制在自己能坚持的范畴内。比如,每天睡觉前看书30分钟、一天只做20个仰卧起坐;把事情分解成小量、多次,更容易接受和坚持。

    高尔基说:“哪怕是对自己的一点小小的克制,也会使人变得强而有力。”生活一再昭示,人皆可以有意志力,人皆可以锻炼意志力,意志力与克服困难伴生,克服困难的过程,也就是培养、增强意志力的过程。意志力不很强的人,往往能克服小困难,而不能克服大困难;但是,积克服小困难之小胜也能使人渐有克服大困难之意志力。有的人好睡懒觉,那不妨下决心睁眼就起;有的人“今日事,靠明天”那就把“今日事,今日毕”作为座右铭;有的人碰到书就想打瞌睡,那就每天强迫自己读一小时的书,不读完就不睡觉。人都有惰性,克服惰性需要意志力。事物从来相辅相成,此消彼长。从小事可以培养大毅力,道理就在其中。

    2.调整心态,获得成就感

心理学家发现,人们若能在某件事情上获得奖励,他们就会更倾向于重复做同样的事。所以,想坚持,就要从中获得成就感。想要做某事,不妨在一段时问后,将成果上传到朋友圈或者跟朋友分享。既可以留下纪念,又能从朋友的称赞和鼓励中获得持续前进的动力。    

物理学摩擦原理告诉我们:在一个平面上运动的物体,其表面越光滑,受到的摩擦力越小,物体就能滚得就越远。人生就像一个物体,不能改变现实的粗糙,但我们可以把自己打磨得更光滑。以纯粹的结果为导向看问题:结果要么成功,要么失败,几率各占一半,但结果往往存在诸多复杂的因素,必然中存在偶然,偶然也是存在于必然中。结果不可控,但我们可以赋予过程以意义,体验过程中能够带来的愉悦感。大多数人无功而返,半途而废正是过于看重结果,而忽视了过程的体验。大量事实表明,少数有成就的人,恰恰是忽视了所谓的结果,享受“乐在其中”的过程,在不知不觉中成就了自己。

 

摘自《成长读本》2018年总第22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