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抱“放开”,你闯过了几道关

时间:2023-05-29

拥抱“放开”,你闯过了几道关

文武

 

被新冠病毒整整围困了3年,盼望已久的放开终于到来。与此同时,我们不得不拆掉防护墙,与病毒短兵相接,争夺生活的主导权。毕竟,放开不只是一声令下,倾巢而出。它意味着大面积的感染,意味着一波又一波的复阳,意味着集体比拼免疫力,意味着每一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此刻的你,闯过了几道关?

 

有人狂发段子,有人遭受“酷刑”

202212月初,随着防疫新十条的颁布,全国各地由最开始的快封快解、不重复检测,到不再查验核酸阴性证明,终于陆续有序地放开了。当了3困兽,突然放出笼子,大家感觉不真实的同时,也长舒了一口气。面对突如其来的政策转向,幸福来得太突然,一千个人有一千种心态。

“放开”之后,最先受到冲击的是广州——第一个“吃螃蟹”的城市。

“放开”一周后,有记者看到地铁客流量相比解封前已明显提升,基本处于满座状态。位于天河区的珠江新城商圈内,不少人前来逛街、消费。晚上,花城汇、海心沙一带,不少居民来此散步休闲。虽不及往日的热闹,但烟火气、生活气息正在逐步恢复。

然而,意料之内的大面积感染也随之而来了。

回忆起全家“阳”的过程,李先生感觉“好漫长”。10月底,一夜之间,单位所在的大楼被划定为高风险地区,全员居家办公。头一个月,他很轻松又开心:周围的人都没有中招的,感觉很安全。

后来,形势越来越严峻。李先生家小区紧挨着的城中村是广州疫情“重灾区”,一来二去就被感染了,小区里出现了不少病例。

因为担心被传染,除了每天下楼做核酸检测,李先生全家几乎不出门。然而,防不胜防,突然一天妻子“阳”了。好在楼下还有一套房子,李先生让家里老人带着小孩搬了进去,免得受感染。

妻子头两天稍微有点头痛,没有咳嗽,复检结果一直没出来,但居委会打电话来说后台显示是“阳性”,需要转运。“转运就像开盲盒,半夜上车到处走,哪个方舱有床位,就在哪里下。”

因为方舱的床位不够,几天后才转运成功,此时妻子的症状大为好转,第三天就回家了。然而,小区疫情却开始暴发,每天新增几十个病例,等到这波感染进入尾声时,李先生家中的其他人陆续出现症状,无一幸免。

事后,李先生说:“最焦虑的时候,是在第一个人中招后,担心老人、孩子有危险。孩子还小,父母又都有高血压、心脏病这些基础病。全中招后,反而很轻松,就像期末考试别人都交了卷,终于轮到了自己答题。”

与广州人“静静地阳”不同,上海人的态度是“阳不阳,是我的隐私”。

谢女士没赶上20224月上海封城,但遭遇了本次放开后的疫情冲击。她感觉:周围应该有很多人都了,但大家还是该居家居家,该吃药吃药,悄咪咪的,不声张。也没有人会不识好歹地盘问别人你中招了吗,但是亲戚之间偶尔会互发微信,汇报自己的阴阳状况,支持药品、物资等。

谢女士也“阳”了,体温到了39摄氏度,头晕眼花。她跟主管说了情况,就居家休息了,也没有通知其他同事。大家也很默契,上班时间没来,那一定是了。等谢女士好利落了上班,一进公司,碰见几个关系比较近的同事,对方也只是点点头,打个招呼,就各忙各的了。少了大呼小叫的关心,多了隐私与空间,真好。

至于处于疫情焦点的北京,这回成了段子的海洋。谁要“阳”了,恨不能朋友圈里大呼“老子阳了”,包括发“二道杠”图片,配上“我交卷了”的表情,添上走心文案,并且实时直播病况。

“朋友圈里,全是‘小阳人’在狂欢,还‘阴’着的人成了另类。”一夜之间,媒体编辑刘女士发现,大平台上的打工人全军覆没了。技术、记者、编辑、校对,统统成了“中队长”,夜班编辑仅剩一根独苗苗,在朋友圈里发送“有限的同情”。整个制版流程只好搬到了线上:编辑在家拼版,美编在家调版,校对在家看版,最后技术人员在机房打出小样留存。

刘女士很小心,就算在工位上也戴着N95口罩,无奈病毒无孔不入,还是了。居家那几天,她也成天全副武装,吃饭分餐,就怕传染给10岁的娃和患糖尿病的丈夫。然而,感染虽迟但到,一家人最终还是齐刷刷变小阳人。这下刘女士悬着的心落地了,爱咋地咋地吧。

她的症状就是典型的六大“酷刑”——“小刀拉嗓子,水泥封鼻孔,无麻醉开颅,徒手摘眼珠,铡刀割腰子,电锯斩四肢”;丈夫彻底“废”了,像被焊死在床上,动也动不了;倒是儿子症状轻,跟没事人似的,上蹿下跳,高烧40摄氏度还精神抖擞地上网课。她也纳了闷:难道我们感染的不是同一种毒株吗?娃的是爱学习毒株?

北京大街上没有想象中的热闹,到处冷冷清清。刘女士估计大家要么都“阳”了,要么就在“阳”了的路上。医院的医生“阳”了一多半,刘女士的朋友刚在协和医院检出癌症,急着要动手术,咣当,医生中招了,他只好在煎熬中等待。

“放开”之后,有人狂发段子,有人遭受“酷刑”;有人活蹦乱跳,有人安静如鸡;有人分享经验,有人默默忍受……相同的是,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人们都张开双臂迎接“放开”。

 

被病毒放过的“天选做饭人”,成了照顾家人的主力

病毒来势汹汹,无差别攻击之下,全家集体中招怎么办?

不要慌,段子不是说了么:“病毒都有人性化的一面了,不会一家人都被感染,总要留一个健康的照顾全家,俗称‘天选做饭人’。”

有时候,这个人是父母或子女。父母对儿女的爱,子女对家庭的责任,在这一刻沉重如山。

陕西西安的卢先生一直在宁夏工作,听说在西安的妻儿和岳父母都感染了,连夜开车600公里回家照顾老小,3天只睡了5个小时,睡觉也不摘口罩,坚守在护理家人一线。

有时候,这个人是公婆或岳父母。虽然没有血缘关系,但成了一家人,同样血浓于水。

上海宫女士“阳”了之后,丈夫告诉了在外地的公婆。公婆放下手里的活儿,急忙到上海来照顾她。二老见她高烧,用酒精给她擦手心脚心降温。她怕他们被传染想阻止,婆婆却说:“自己的孩子,我还能嫌弃你吗?”

有时候,这个人是夫妻。无论贫穷还是富有,他都和你同甘共苦,相依相守。

重庆一男子确诊阳性,为了防止传染给两个两岁多的孩子,便自行到大山里的老屋隔离。山上没电没水,妻子每天走40分钟的山路,给他送饭送水,让人既感动又心酸。

有时候,这个人是孩子。平时净惹你生气的小家伙,一夜之间,长大了。

河北石家庄一个男孩“全副武装”给确诊阳性妈妈送水果的视频,引发关注。孩子妈妈王女士说,自己和丈夫都感染了,在家自行隔离。当时是她出现症状第二天,全身疼痛,头也特别疼。8岁的孩子就主动承担起照顾父母的责任,穿着可以盖到头的奥特曼衣服来送水、送水果,还喷洒酒精消毒。看到孩子这么懂事,王女士觉得既心疼又暖心。

有时候,家里宠物成了好帮手。你的世界很大,可是它的世界只有你呀!

湖北宜昌叶女士“阳”了之后没法出门,她家大金毛狗子化身家里的“搬运小能手”,帮主人拿药、取快递。叶女士表示,狗子现在简直成了家里的顶梁柱,它看到她生病也很担心,还会带狗狗朋友来家里看望她。

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

危难降临之时,家人之间的情意显得格外珍贵。我们一生忙忙碌碌的使命究竟是什么呢?就是为了家人幸福。所以,不管谁是“天选做饭人”,都会尽一己之力承担照顾家人的重担,不分年龄,甚至不分物种。

 

是苦是劫,总会过去

小心防护,拥抱“放开”的大趋势下,大家已经从震惊、恐惧、惊吓,转为淡定、从容、谈笑风生。但是,也有不一样的情绪与声音。

近日,平顶山一名40岁女子感染新冠病毒后非常恐慌,只要一出现发烧症状,就拼命吃药,想把体温压下去。结果,因不遵照医嘱服药过量,导致全身皮肤黄染,肝脏衰竭,像个小黄人,被紧急转院到郑州一医院ICU抢救。

无独有偶。深圳的周女士发现自己出现发烧、咽痛、咳嗽等症状,万分紧张,干脆把诊所开的阿奇霉素、克咳平、咳特灵等7种感冒止咳药混合服下。连续服药两天后,她的面部和身上出现了一片片红斑和小脓疱。她立即到深圳市人民医院就诊,经检查,被确诊为急性泛发性发疹性脓疱病。

除了胡乱吃药之外,囤药囤一大堆的人也不少。有人把囤的药拍了个“全家福”发到网上,询问大家的意见“看看还差啥”,网友纷纷留言:“就差感染了。”

还有人疯狂抢黄桃罐头,因为在东北“玄学”中,不管大病小病,来口黄桃罐头就好,越是危机时刻,罐头越不能少。它不仅能补充维生素C、能量、糖分,改善食欲不振,还能助你桃(逃)过一劫

黄桃罐头线上线下被抢购一空,销量惊人,以至于某爆款品牌厂家在社交平台发文辟谣称,黄桃罐头本身没有任何药效,并劝网友们理性囤货,不要盲目跟风。该厂家还表示,目前货源充足,不必惊恐,也不必疯抢。

网友却回怼:“黄桃罐头没有药效,但是有魔力!”

走红的还有柠檬。批发市场上柠檬也被人疯抢,价格上涨50%。只因为2022128日的上海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第246场新闻发布会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院长宁光现场科普了一些关于普通民众预防病毒的常识,提到:如果没有症状或有一点鼻塞,用新鲜柠檬泡温水喝就行了。

专家盖章认证的,那还错得了?

最逗的是一些人,明明没“阳”,偏偏感觉自己“阳”了,俗称幻阳症。

钟南山院士说,现在所谓的新冠后遗症,相当多是由于感染后精神心理压力过大造成的,比如家庭负担、社会负担、邻居患病、担心孩子等各个方面。

所以,除了治病毒之病,更重要的是治心理之病、精神之病,把人从恐慌中解救出来。

要消除恐慌,首先要袪魅。在这方面,公众人物一直在努力。

60岁的首都医科大学校长饶毅宣布自己了,而且他身边的几个书生同事也中招了。饶毅本着医生的严谨态度介绍说,几个人的症状有重有轻,最重的高烧超过39摄氏度,轻的就是咽喉痒,没人有呼吸困难、肺病变。医学专家的亲身经历,相当有说服力。

企业家刘强东也在社交媒体上做了分享。他“阳”了后跑去就医,医生说他症状很轻,就让回家了。他遵照医嘱,多吃蔬菜、水果,多喝开水加泡腾片,保持好心态,第二天下午就好了。刘强东86岁的老母亲也了,没有吃药,第六天就康复了。这一壮一老的康复历程,也稳住了许多人的心。

站出来发言的,还有演员张歆艺。全家五口统统中招,还有一老一小。在退烧药、白开水的有力“助攻”下,经过7—9天,全部痊愈了,孩子反而是最先康复的。她的经验是,大人无需太担心小孩,先照顾好自己,再关心别人;不要惊慌,妥善分配好各人的吃、住、休息空间;多喝水。

惊慌源于未知。如何打破新冠焦虑?“壹心理”公众号介绍了几招:

首先,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更加谨慎地去对自己、对他人负责。包括继续提高防控意识,坚持戴口罩、勤洗手等良好的卫生习惯;主动了解治疗新冠感染疾病的基础健康知识和药物使用知识;照顾好家中老人和儿童,尤其是有基础病的人员。

其次,增强心理弹性,提高自身的复原力。打破旧认知,进行认知重构,减少不必要的信息输入,不信谣不传谣,避免徒增焦虑。

最后,用实际行动改善负面情绪。找到至少一件自己期待或令自己开心的事情,或与让自己一见到就感到很温暖的人会面;有规律地生活,提高免疫力;及时寻求专业的支持和帮助。

当一切尘埃落定,回头再看,再苦再难也只是小菜一碟。生活本就是“一半烟火,一半清欢;一半争取幸福,一半随缘人生;一半清醒,一半释然”。也许“放开”会带来阵痛,但我们一定会战胜病毒,迎来春暖花开。

 

摘自《家庭》20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