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香港80后诘问:是谁让那些香港年轻人变得偏激无知?

时间:2019-10-29


陈慕妤

 

    香港最近到底怎么了?  自香港特区政府开始推动《逃犯条例》的修订工作之后,香港动乱已经持续了两个多月。四十几场的上街游行示威,让这个城市几乎失控。

    当示威者化身成为黑衣暴徒,不断打砸政府设施,玷污国旗、国徽,妨碍正常市民的生活,围攻反对者,这场打着“反对修订逃犯条例”旗号的游行示威活动,已经完完全全变质了。

    作为在香港出生、读书的香港80后,刚开始对这场示威活动持中立态度,如今慢慢变成了激愤、伤心、感慨而又无奈的复杂心情。

    举世闻名的繁华都市“东方之珠”,似乎面目全非。

    我真的很想问问那些施暴的同乡一句:你们到底在干什么?

    我真的很想问问:是谁让那些香港年轻人变得偏激无知?

                      关于反“修订条例”的恐惧

    在香港生活多年,我知道本土始终存在着不满政府的人。有时候逛街,我都会看到街边的横幅,情绪过激地“揭露真相”并伴以斥骂。

    对此种“真相”,我都是一笑置之。

    因为我的家乡在珠三角地区,从中学就经常回内地度假的我,对于内地的生活非常熟悉。我知道什么是真,什么是假。

    但是,这些横幅也让我了解到,香港是有“反中”  “仇中”的人存在的。l997年香港回归前后,部分香港人担心自己不适应回归之后的生活变化,选择了移民到外国。据香港移民局的统计,当时大概有60万人离港。不过,香港回归祖国后的实际情形,又让一些离港者纷纷选择回港,并为自己的“无知反应”而感到可笑。

    然而这一次,另一部分“无知”的香港人,再一次产生了恐惧心理。

    据我所知,很多示威反对修改《逃犯条例》的人,其实并不清楚条例的具体法律条文。但《逃犯条例》的修订,激起了这些港人的担心,担心香港的人身自由得不到足够保障。

    甚至有人以为,一旦条例通过,某些香港人会被带到内地受审,安上莫须有的罪名。

    《逃犯条例》只是用来惩罚l%犯罪的人,对99%的人完全没有影响。在香港泛民主派人士推波助澜的鼓动下,那些有“恐中”情绪的香港入,最终走上街头游行示威,反对条例的修订。

    迫于压力,香港特首林郑月娥宣布,《逃犯条例》修订工作正式宣布“死亡”。

    不过,反对人士却并不满足。在这个基础上,他们继续提出各种诉求,要求林郑政府立刻回应。于是一场又一场游行示威在香港持续上演。

                       戴着有色眼镜,能看到什么?

    或许很多人会奇匿,为什么香港会有人“仇中”“恐中”呢?

    有历史的原因,也有教育的原因。

    二十世纪,由于饥荒等原因,不少人逃难去香港,我爷爷就是其中一个。他们在香港闯荡,安身立命,我爷爷也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旺角地区,开了一家制衣厂。

    在这群人看来,是港英政府统治下的香港,让他们得至Ⅱ了这样的发展机会,而不是中央政府。这些思想在香港社会传播开去,就会形成一股隐形的“反中力量”,很多人对于中央政府的看法,就会产生先入为主的意识形态立场,总是戴着有色眼镜去评价中央政府,而没有与时俱进地看待祖国的进步和变化。

    20世纪90年代初期,内地改革开放,香港的产业结构急速转型升级,制造业逐渐式微,被金融业和服务业取代。爷爷的制衣厂也因此关门。

    退休之后的爷爷,经常回乡祭祖,慢慢看到中国的改变,甚至还在家乡投资买了一套房子。

    只是,并不是所有的香港人,都愿意回内地走走,感受一下内地的变化。

                   香港教育很少全面客观讲述内地情况

    无论中央政府如何给予香港支持,又设立大湾区给香港创造持续发展的机遇,部分香港人都看不到,反认为政府在利用香港。

    其实,很多出来游行示威的年轻学生,饱读诗书,最具思考能力,理应并不属于“仇中”的那一群人。但冲得最前,叫喊得最厉害的,往往是这些年轻一辈。

    香港的青年生存压力大,对于社会环境的变化非常敏感。他们对很多社会问题的容忍度也最低,对政治议题的反应都会比较大。

    这跟香港的教育脱不了关系。事实上,香港的教育,几乎很少全面客观地讲述内地社会的情况。

    我是2000年之后读的中学,那时我学习中国历史科目,书本会大概介绍中国发展历程,也说到香港被割让给英国的来龙去脉,这些并没有明显的政治立场。但如果讲授的教师,对于相关内容有自己的立场,就很容易把自己的思想灌输给学生,影响到他们。

    我依稀记得,当时英文老师在讲到香港和英国之间的关系时,她认为香港割让给英国是中华民族的屈辱史。但香港在英国的统治下,能够成为闻名世界的“东方之珠”,又好像有一种感激的心情。

    这位英文老师人很好,性格和善,却对英国带有特殊的感情。这种感情一旦扩大去灌输给学生,就会产生很大的影响。这种情况,在香港首任行政长官董建华2009年推行通识科教育之后,已经有了明显的“扩散效应”迹象。

    原本董建华推行通识科,是旨在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而科目的一些单元,就涉及“现代中国”和“今日香港”等议题。由于通识教育科的教科书无须送审,很容易造成内容错漏百出,掺杂着作者主观的立场。

    只要通识科老师带着主观的政治倾向解读,年幼的中学生天天接触,对中国的理解自然就会产生错误甚至偏激的思想。

                      不怀好意的势力控制着传播

    香港接收资讯的渠道并不多,免费的电视台只有三个;市民主要收听的电台,也只有两三个。尽管报纸多达十几份,但香港人来来回回阅读的,也只有固定那几份。

    而香港的年轻人,多数都是通过网络渠道了解最新的资讯,或跟随着那边所谓的KOL(意见领袖),去获得对事情的认知。

    当传播资讯的渠道和KOL,并不是以一种中立、持平、客观的态度去报道事件时,那么一部分不愿意主动寻找真相的香港市民,在这些偏颇信息的不断影响之下,自然而然就会形成“仇中”“仇警”的思想,继而“合理化”暴徒的所作所为。

    其中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游行示威活动结束之后,很多示威者变本加厉到处破坏,那么香港警察出来维持秩序,甚至发射催泪弹驱散这些示威者,这是很自然的结果。但当地某些媒体却集中报道“警察如何残暴执法”,伤害手无寸铁的示威者,甚至认为警察胡乱释放催泪弹,才导致示威者变成“暴徒”反抗,倒果为因,于是一些持中立态度的市民,因此而站在了暴徒的一边,谴责警察。至于警察被暴徒追打、咬断手指、烧伤身体等事情,当地媒体则甚少报道。

    但发现示威者“下跪”,他们就动用各种资源制造舆论,引起大众同情,获取社会支持。

    不怀好意的势力控制着传播,不明真相的青年成了他们的“马前卒”,抗争示威。最终,政府只能一直处于被动,成为各种问题的“背锅侠”。

    香港这个困局要怎么解决?

    我记得有一次看香港新闻,警察在抓捕一个女示威者时,示威者一边挣扎一边在叫嚷:“香港没前途,我也不会有前途了!”

    当时警察回应她一句:“香港有没有前途,也不是你用这样的方式能改变!”

    香港真的如那位女示威者所说,没有前途了吗?当然不是!

    为了香港有更好的发展,国家设立大湾区,帮助香港进行第三次产业升级,把香港融入国家的发展战略当中。

    希望香港人自己醒悟过来,看到未来切实可行的路向。

香港现在还没到最差的时候,希望也不会发展到最差的时候。

 

 

摘自《中国青年》2109年第1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