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办代替就是无情的剥夺

时间:2019-10-29


范树怀

 

一个争强好胜操心费力的母亲,一个一路顺风顺水考入名牌大学的儿子,最后却母子不沟通,儿子宅在家里心安理得地啃老。孩子成长的历程,母亲的教育方式,不能不令人反思。

 

案  例

    张女士的儿子刘文豪自小聪明好学,从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可以说是一路顺风,最后考入一所名牌大学。

    刘文豪大学毕业后,应聘进入一家很有名气的国有单位,上班没几个月却被辞退了,这给一家人不小的打击。张女士想,一定是在那个单位不适应吧,也许换个地方要好些。

    第二年张女士就让儿子参加了本市公务员招生考试。考试结果笔试优秀,却因面试不合格被淘汰。这让张女士百思不得其解,这是怎么回事?

    争强好胜的张女士,又让儿子参加了银行系统的招聘考试,令人心焦的是又是笔试优秀,面试却不合格被淘汰。

    连连碰壁的刘文豪,把气撒在张女士身上:  “都怪你,我从小除了学习什么也不让做,让我不会交际,不会做事,被国有单位辞退,两次面试都被淘汰,读了个名牌大学又有什么用!”

    “我为你上学每天操碎了心,费尽了力,你倒埋怨我?”

    “不怨你怨谁。我的同学们谁像我这么惨?”

    母子俩几次争吵之后,刘文豪拒绝与爸爸妈妈沟通交流,每天“宅”在家里。张女士夫妇好说歹说,儿子就是不去再找工作,整天沉迷于网络游戏,过起了“啃老族’’生活。

面对自暴自弃的儿子,争强好胜的张女士几乎发狂了,她怎么也不明白,为什么自己为儿子上学操心费力,让儿子考上了名牌大学,最后却是这样的结果。

 

分  析

    张女士为了让儿子学习有个好成绩,从不让他做家务,就是儿子刷牙也要为他挤好牙膏放好水。家中照顾老人的事以及与亲朋好友间的礼尚往来都不让儿子操心。张女士担心儿子学坏,从小就很少让文豪和小朋友们一起玩耍、游戏。儿子上学后,在学校与同学出现矛盾,都是张女士出面解决,儿子中考、高考填报志愿,完全由她包办。正是这种包办代替,养育出了刘文豪这样~个高学历低能力、名牌大学毕业却只能在家“啃老”的家庭累赘。

    刘文豪的事例比较典型。现实生活中,有很多父母长辈认为“孩子学习时间紧,得给他让时间”  “孩子做事不放心”,并在这些心理支配下,不同程度地包办代替孩子做以及孩子应该做的事。

    每个人出生后都具有多方面的巨大潜能,这些潜能是转变成真正的能力、本领还是被泯灭,就在于后天是开发还是压抑、摧残。

    孩子的潜能是被开发还是被压抑,关键在于他是否亲身从事生活社会实践。生活经验是在做事中学到的;处事能力是在与人交往中习得的;承受力、耐力是在生活的摸爬滚打中锻炼的……可以说,孩子任何一方面能力和经验的形成都离不开亲身实践。

    人世间有的事他人是可以代替的,如帮干农活、买粮、买菜。但是人的各种能力的习得、生活经验的获得、心理承受力的形成却是无法代替,也是绝不能代替的。

    张女士为儿子读书有个好成绩,对儿子应做的事事无巨细全部包办代替,可算是操碎了心。但是事与愿违,对孩子的包办代替,却剥夺了孩子亲身实践获取生活经验、处事能力的机会。

    张女士的好心、善意是无可非议的,但这种好心、善意对儿子来说却是无情的剥夺。

法律上剥夺人的某种权利是残酷无情的,对孩子事事包办代替这种剥夺也同样是残酷无情的。可以说,张女士用自己的辛劳和汗水剥夺了孩子获取经验、习得能力的机会,剥夺了孩子将来一生的美好生活。正如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所说:“一味抱着慈悲的心肠为儿女牺牲一切的父母,可以算得上最坏的教育者。”权威儿科博士詹姆斯也告诫家长们:“处处对孩子包办代替,这不是在帮助孩子,而是在坑害孩子。”

 

建  议

    疼爱孩子是人之常情,家庭中的“宝贝”,家庭未来的希望,谁不疼爱?尤其是现代家庭一个或两个宝贝子女,更是让父母十分疼爱百倍呵护。但什么是真爱,什么是为了孩子成人成才的爱?

    真的疼爱孩子,必须明确不能越俎代庖的道理,根据孩子不同年龄和能力,放手放心让孩子去学会生活自理,去与人交往,去解决与小伙伴们之间的矛盾,去处理和朋友、亲戚、老师的关系,让孩子在摔打中,在犯错误中,在磕磕绊绊中积累经验,习得能力,提升智慧,汲取教训,感悟事理。“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吃一堑,长一智”“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些至理名言也是古人对我们怎样育儿的教诲。

    小鸟“放飞”,才能练出强有力的翅膀,有能力翱翔蓝天,孩子小时候父母放手,孩子长大了父母才会真正放心。

那些只关注孩子学习,为了孩子学习包办一切的父母,是否能从这位名牌大学生的经历中悟出一些道理呢?

 

摘自《家庭教育》2019年总第59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