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居"和“独处"从来都不是非此即彼

时间:2019-10-04


屈建伟

 

开学季马上就要到来了,大学生活对很多人来说都充满着吸引力。很多年轻人可能是第一次离开家独自生活,已经是集体生活的老手。不管怎样,大学生活都将开启新的人生篇章,对每个人来说一切都是全新的。

 

    如果你仔细观察大学生的行为方式就会发现,大多数人总会三五成群,有说有笑地去上课或是去食堂,有的小团体中的小伙伴几乎无时无刻不粘在一起。还有一小部分同学,他们是校园中的另一道风景线,人送外号“独行侠”。他们总是一个人去上课或图书馆,不管干什么都是一个人,自顾自享受独处的时光。也许,小团体中的小伙伴会觉得酷酷的“独行侠”太孤单,对他们投去同情的目光;而“独行侠”却认为集体生活过于聒噪,会打扰自己的私人空间。

    其实,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积极适应集体生活是我们获得幸福感的源泉,而和自己友好相处则是更好的群居生活的前提。所以说,群居和独处并不冲突,哪怕是集于一身,二者也是可以调和的生活方式。只要我们能找到群居和独处的平衡点,就可以在热闹的群体中学会爱与被爱,在宁静的独处中寻求到自我。

    在生活中,确实有些人更愿意与人共处,有些人则喜欢独处,这是因为人们对生活方式的需求是不同的。对于“爱抱团”的人来说,  “独处”会给其带来孤单寂寞的情绪,这种不安的情绪让他们更倾向于融入集体。我有一个好朋友就是极度需要和朋友们在一起,几乎只要有时间就约大家一起出来玩耍,哪怕只是和大家坐在一起,都感觉很好。用她自己的话说就是,  “朋友就是生活的全部”。

    而对于独处的人来说,集体活动让他们觉得有时想独自做一些事情,却找不到合适的契机。对于这一点,我深有体会。上学时,每当想去图书馆独自看会书时,同寝室的小伙伴就招呼着一起吃个火锅逛个街。自己每次拒绝时,小伙伴们就打趣说是我自己看书没挑好时候。对此我也是身不由己,又苦恼不已。

    心理学家荣格从心理学角度为我们解释了“爱抱团”的小伙伴和“独行侠”的内心独自。荣格根据力比多的发展方向,将人分为内倾

    外倾两种维度。荣格认为,内外只是获取心理能量的方向以及更喜欢的互动方式,即个体的注意力是倾向于放在丰富多彩的集体生活中,还是更愿意自己独处,探索内心的个人世界。

    外倾型的人,外界的信息更容易引起他们的注意力,他们的精力也多用于外界的团体活动,体验各式各样的经历,结交更多的朋友,集体生活会让他们感到更快乐,并从中获得精神上的支持。

    而内倾型态度的人,他们更愿意把注意力和精力指向内部的精神世界,他们的生活总是与外界有一条清晰的个人界线。他们认为,过度的社交活动会消耗他们的心理能量。具有内倾性的个体,他们更加重视自己的内心感受和想法,他们有自己的生活节奏。一些行业的领军人物都喜欢沉浸式的独处,这让他们的思维发光,通过不断的自我思考,发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但在现实中,我们该怎么找到两者之间的平衡点呢?我觉得要注意以下两点:

    尊重大多数人的感受。对于零零后大学生而言,他们比父辈更关注自己的感受,更容易忽略他人的感受。这样一来,在集体生活或者群居生活中要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容易缺乏“同理心”,也就是缺乏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的能力。当然这种能力也不是马上就能培养出来的,我们只要做到不影响其他人就可以了。能够不影响他人,就是对他人最大的尊重,也是自身良好修养的体现。只有这样,当你想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不被人打扰的时候,才能收获别人的尊重,又不影响彼此之间的关系。

    明确自己的底线和边界。如果你不清楚、不了解自己的底线在哪里,不知道自己有多少承重能力,就没办法在自己与他人的互动中合理的设定边界。所以,我们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明确自己身体上的、情绪上的、心理上的以及精神上的承受限度是多少。比如,你可以好好体会,在某件事情发生的时候,自己对不适感和压力的忍耐程度如何,从而帮助你找到自己的底线在哪里。个人边界被冒犯时,生气是最常见的、本能的反应。生气是一种信号:说明你该采取行动了。如果当你对于建立个人边界感到焦虑或愧疚,要记住的是,如果你因为担心冒犯他人,而不去表达自己的不悦,你的人际关系反而会受到损害。表明个人界限并适当地拒绝,反而有助于关系的发展。

    想要处理好群居和独处的关系,应该在明确自己的底线和边界的前提下,尊重别人、尊重集体的利益,并根据集体利益适当调整自己的边界。我相信做到这些大家就能够处理好群居和独处的关系,也能在群居生活中有所收获。

    群居中的我们也要注意不能让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情感淹没在别人的世界里。这时我们就需要一些独处的个人空间,在群居中建立一条清晰的个人空间边界,去做一些深刻认识自我的活动。比如,读一本好书、写写内心深处的感受、运动等等。我们需要警惕的是,真正的独处并不是一个人宅在家里,刷剧、睡觉、打游戏,因为长期处于这种“假独处”状态,会让我们变得空虚和焦虑。真正意义上的独处,不是为了独处而独处,这种独处是一种个人选择,不是被动的孤独,只有懂得如何独处的人,才会懂得如何处理个人和群体的关系。

生活在这个热闹喧嚣的大时代里,我们应该学会既善于与人交往、融入社会,从集体生活中汲取乐趣;同时也要重视独处,在独处中建设内心世界,与自己的心灵交谈,从而获得从容、优雅、宁静的人生感悟。当然,适当独处并不是孤立自己,也不是为了脱离集体生活,而是不让集体生活模糊了个人空间的边界,并在群居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摘自《大学生》2019年总第297期